曹操是奸贼还是英雄(1)

1

任何一个时代,庶民的生活都不轻松。如果穷困度到达一个极端,善于忍耐的他们也会作乱。

后汉末(二世纪末到三世纪初),政治十分腐败,外戚和宦官掌权。不知后汉王室是否有夭折的血统,成为未亡人的皇后,拥幼帝摄政的情况很多。她们选择的政治顾问,自然都是娘家人,或是身边的宦官。外戚指的是一族之中偶然出现了皇后,因此坐上权力宝座,但不是胸怀治国平天下的经纶的人。至于宦官,是受刑后的废人,或是其同类,除了极少数例外,大多都有性格缺陷。

他们居于庙堂,整日忙于险恶的势力斗争,在庄园里任意驱使人民,贪得无厌,唯利是图。史书记载,刺史(地方长官)如虎豹般贪婪,苛待人民。

后汉时代,谷物最后涨到一斗数百钱。一斗,大约相当于现在日本的一升。之所以涨价,劣质货币的制造是一个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政治腐败。

不得不乱。响应这种需要的势力,渐渐在民间产生。最初是救人民于苦痛,采取了祈祷治病,即物性宗教结社的形式,如张陵的五斗米道(或是天师道)、张角的太平道。要寻求根本解决人民痛苦之路,宗教结社就必须带有政治性。太平道的信徒们,最后以黄巾卷头为标志,世上称这场农民战争为“黄巾之乱”。

为了讨伐黄巾,朝廷派遣了诸将。在所谓“贼徒”被镇压后,有着显赫功绩的军阀被留在各地,各军阀继续抗争。这就是《三国志》反映的时代。

这个时代,也是信息时代。

世人眼见汉室式微,纷纷感觉易姓革命近在身边。但是,下一个掌权者是谁?所有人都很关心这件事。

要跟随谁呢?——这是切实的问题。认那个人做主人,就必须跟他同命运。所以,如果选择错误,不仅会失去荣达之路,还危及自己的性命。

必须慎重选择。为此,关于主要人物的信息,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以作为讨论的资料。

在这个时代,评论家,特别是人物评论家辈出,这是出于生死攸关的迫切需要。

2

当时有位人物品评家叫郭泰,字林宗。他根据需要来评论人物,也为人设计适合此人的人生道路。

据说他的预言百发百中,以至于有很多关于他荒唐无稽预言中的故事。《后汉书》记载着很多后世人夸张的无稽之谈,同时也列举了很多真有其事的故事。

只是,郭泰的人物评论并没有危险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别的评论家不是挑到蛇头,就是踩到虎狼尾,结果被课以重刑,祸及朋友。相比之下,只有郭泰能明哲保身,夸奖他为普通人所不能模仿。

但郭泰的评论不够深入,四处设置了逃生口,表现很委婉,说话也是八面玲珑,很稳当。

害怕毒蛇和虎狼的评论,作为评论来说不够有趣。缺少激怒他人的毒舌,所以能够保全性命。对当事人来说,很值得庆幸,但多少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还有一个人物品评家叫许劭,字子将。他和表兄弟许靖每月初一见面,评论天下著名人物。人们称之为“月之旦”的评论,“月旦”一词由此而来,现在仍在使用。

一天一个青年来到许劭家,打扮不错,眼神却不寻常,气概像侠客。

“请评价一下我。”青年人言词恭敬地请求道。

许劭本不想回答,但青年人伺机胁迫,许劭不得已说:“你是清平奸贼,乱世英雄。”

青年人脸露喜色离去。

“清平”就是太平的意思。

被称为“奸贼”而面露喜色,此青年就是曹操。这个故事很像发生在曹操身上的,而且许劭不像郭泰一样八面玲珑,被评价为有话直说的毒舌评论家。

不过,许劭已经是看面相的老手,一见这个有侠客气质的不良少年的面相,就应该知道说什么他会高兴吧。尽管他的直言和毒舌,但许劭也还在乱世中平安无事地活了下来,得以终老。

仔细想想,后汉的政治已经混乱至极。也就是说,清平之世已去,已经进入乱世。那么,“清平奸贼”就是无用的话,重点在于后一句“乱世英雄”,曹操因此才会高兴。

看透了这一点而巧妙装扮直言、毒舌,可以说许劭比汲汲避过舌祸的同行郭泰更高明。

还有一个叫桥玄的人物品评家。他更有名的是有两个俊俏女儿。世人称这对姐妹为“二桥”(二乔)。后来,姐姐成为孙策之妻,妹妹成为周瑜之妻。曹操在无名时代,见到这位桥玄,他说:“我见过许多天下名士,还未见过比你更杰出的人物。我已经年老,请照顾我的妻子儿女。”

《魏书》记载了此事。

果真如此话所言,桥玄把“二桥”托付给了曹操。可惜他当时还是白面书生,眼睁睁看着“二桥”嫁入吴。后来曹操与吴蜀联合军战于赤壁,这大概是夺回“二桥”的战争吧。作为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登场的老谋深算、冷酷无情的坏人曹操,无法想象这种开战动机。但是,如果把他当作乐府诗人曹操,为夺取“二桥”出阵,很有可能。

《世语》说,是桥玄让曹操去见许劭的。

《异同杂语》说,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在正史《三国志》中,品行不好的曹操,世人都不承认,只有桥玄对他说:“如今天下已乱,能安定天下的,唯有你。”

《后汉书·许劭传》和《异同杂语》评价曹操的话很不相同——

前者是:清平(治世)→奸贼——能臣。

后者是:乱世→英雄——奸臣。

只要稍露头角,就成为当时“月旦评”的话题。各地像郭泰、许劭这样的小评论家多如牛毛,必定会积极地进行小月旦。

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是多么如饥似渴地想知道——当今世界有些什么人物。

曹操成为六百石的议郎,作为骑都尉出征讨伐黄巾时,被认为是“为逐鹿战的年轻有望选手”。

当然,他也列入了月旦评的名单。

3

曹操是个忠实于自己感情的诗人。正因为如此,旁人看来有点疯狂。

他在世时没有篡夺帝位。我从这里感到了他微妙的踌躇,这种踌躇,正是诗人的羞怯,是他精神的核心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曹操未废汉而自立天子,是因为畏惧名分并自我克制,这说明了教化的重要性,也赞美了这一点。

曹操去世前一年,侍中陈群等人说服他即帝位,他回答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周文王自己没有即位,儿子武王即位了。曹操的儿子曹丕也开创了魏王朝,情况完全一样。这不是后来捏造的预言故事,应该看做是曹操的真心话。

——以歌言志。

在曹操的诗里重复出现的,是君临天下的抱负、激昂的宣言。理想才是他的生命,他的一切。

有即帝位的实力,而不去做。并非遥遥仰视,而是悠闲回首巅峰,曹操认为这是作为诗人观照世界的最理想的位置。英雄和诗人相互呼应,两者的声音巧妙交响的地方,十分有限。走错一步,一方的声音就会消失,失去回应的另一方的声音,就会被深渊吞没吧。

得到绝好位置的曹操,不想离开。总有一天自己的子孙,会再进一步,建立新王朝,他必定总对自己说——我自己就算了吧。

曹操应该不是很拘泥于名分的人。想得开的他,一定觉得汉室怎么都行。只是凭着诗人的心直觉感到,如果自己当上天子,就不能再做诗人了。要避免这一点,这才是他不即位的真相。

实际上,像他的儿子曹丕那样成为天子兼诗人,是可能的。但是,曹丕从一出生,就是权势无匹的人的儿子,和父亲曹操不同。作为宦官养子的儿子,从匍匐于地到渴慕青云跃进,对不太在意名分的曹操来说,帝位也是圣域,如果没有牺牲,例如折损诗才,便无法踏入圣域。对儿子来说,圣域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不是那么令人眩晕。而且,曹丕比父亲更能无视大义。从父亲死的那天起,就把父亲后宫的美女,全都纳入自己怀中。得知此事,据说他母亲目瞪口呆,到这个儿子死时,也没流眼泪。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建造了著名的铜雀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