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大智求不败: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鲁子敬力排众议
鲁肃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写成一个顾全大局、忠厚老实而又才智平庸、谨小慎微的形象。而真实的鲁肃比小说中所描写的要杰出的多。鲁肃字子敬,早年在袁术手下当东城长,后经周瑜的推荐,成为孙权的参谋,深受孙权器重。《吴书》中记载,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给予鲁肃极高的评价。
鲁肃眼光远大,大智大勇。公元200年,孙权与鲁肃合榻对饮,鲁肃向孙权献“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策”所见略同,鲁肃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建议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等待时机,除黄祖、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孙权小心谨慎,回答他说自己只想尽力辅佐汉室,没想过当皇帝,“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但心实许之。鲁肃之与孙权,相当与诸葛亮之于刘备,二人都是为国家制订战略发展方向,奠定三分天下基础的一号功臣。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去世,鲁肃向孙权进言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建议孙权与刘备合作取荆州,共同对抗曹操,并主动请命去吊唁刘表,以借机联系刘备,“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不料曹操用兵神速,鲁肃刚到夏口,曹操已经取下荆州,鲁肃“晨夜兼道”,在当阳长阪与刘备会面,“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刘备十分高兴,于是与鲁肃一起到了夏口,并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三国志》中说诸葛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而裴松之则说:“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吴蜀联合共抗曹操的战略,应是诸葛亮与鲁肃二人共同做出的,而并非《三国演义》中所说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促成吴蜀联盟。
曹操80万大军进逼江东,张昭等吴国郡僚多数主张投降,“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鲁肃“追於宇下”,对孙权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孙权叹息说:“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后鲁肃与周瑜二人以3万水军败曹军于赤壁,孙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以彰显鲁肃大功。赤壁战后,鲁肃从大局考虑,又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继续巩固孙刘联盟。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死前上疏孙权建议用鲁肃接替自己的职位,说“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并说如果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瑜死不朽矣”。孙权即拜鲁肃为奋武校尉,代替周后又拜为汉昌太守、偏将军。建安十九年,鲁肃协助孙权破皖城,被任命为横江将军。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西取益州,命关羽镇守江陵,鲁肃和关羽邻界,关羽对鲁肃“数生狐疑”,而鲁肃却“常以欢好抚之”。刘备取得益州后,孙权按照以前的约定,要求刘备归还三郡,刘备拒绝后,孙权派遣吕蒙带兵向荆州进攻。刘备则派遣关羽抵抗。鲁肃在益阳与关羽相拒,“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单刀赴会的是鲁肃而不是关羽。《吴书》上说鲁肃“欲与羽会语”,诸将怀疑是关羽的计策,建议鲁肃不要去。而鲁肃却说,今天这个事,双方应当互相谅解,“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见面后,鲁肃指责刘备背信:“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羽无以答”,关羽的一个部下接口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鲁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鲁肃单刀赴会,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说得关羽哑口无言。刘备自知理亏,“遂割湘水为界,於是罢军”。
鲁肃成功化解了吴蜀之间的矛盾,使吴蜀联盟得以继续。鲁肃委曲求全并不是象《三国演义》中所说是由于他忠厚老实,不懂心计。表面上看来,鲁肃表现平平,没有像诸葛亮那般亲力亲为,鞠躬尽瘁。而事实上他也象诸葛亮一样胸怀大志,一样是以统一天下为最终目标的。《三国志》中记载:赤壁之战胜利后,孙权曾经亲自“持鞍下马相迎”鲁肃,并开玩笑地问鲁肃,这样的荣耀是否能让他满足。而鲁肃却回答“:“未也”,众皆愕然。就座之后,鲁肃才缓缓说:“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可见其胸中抱负。
鲁肃看到,虽然东吴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但曹操的实力并没有遭到削弱,很快曹操就会重整兵马、卷土重来。如果曹操左右夹攻,分兵两路同时从合肥攻建业、自襄阳攻荆州的话,单凭东吴的实力是很难抵挡的。即便能够依靠长江天险勉强守得住,东吴也不会再有余力做发展之用了,鲁肃必须给曹操制造另一个敌人。于是鲁肃选择了放弃荆州三郡,失小利而全大计,借重刘备的力量制约了曹操,在其有生之年,曹操被蜀汉擒肘,一直无法专心南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鲁肃居功至伟!
在鲁肃的年代,魏国实力强大、曹操才华盖世,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鲁肃应该怎么做呢?鲁肃的策略是“先求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意思是说善于作战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取胜,然后再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不被敌人战胜,在于己方的策略得当;战胜敌人,在于抓住敌人的破绽。善于作战的人,要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够寻找胜利的机会。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句话是为人处世的圭臬之言。充实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实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图谋发展,寻求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