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既然腓特烈已死,教皇就只剩下对付罗马人的桀骜不驯了;在设立执政官问题上,经过反复吵吵闹闹,罗马人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习俗选举执政官,但规定被选者未向教会效忠之前不得就职。这项协议刚达成,伪教皇乔瓦尼就逃到阿尔巴诺山,不久就死在那里。几乎与此同时,那波利国王威廉也去世了,仅留下一个私生子坦克雷德,于是教皇便对该王国起了觊觎之心;但贵族们不答应教皇,而愿意拥立坦克雷德为王。此时的教皇切莱斯蒂诺三世 急于从坦克雷德手中夺取该王国,于是教皇设法使得腓特烈的儿子亨利成为皇帝,并答应将那波利王国给他,条件是他必须将原属于教会的那些土地归还。为了促成此事,他从一个修女院里请出了科斯妲扎--她是威廉的女儿,如今已经老大不小--被教皇撮合与亨利结婚,于是,那波利王国就从曾经是它的创立者的诺曼人手中转到了德意志人手中。在处理完德意志的事务之后,皇帝亨利(六世)与皇后科斯妲扎一起来到了意大利,还带来了他的一个四岁大的儿子,名叫腓特烈,没有怎么费事儿,就夺取了那波利王国 。因为,此时坦克雷德已经死了,只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儿子罗杰尔 。不久,亨利就在西西里去世,腓特烈继承了那波利的王位,而在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帮助下,萨克森公爵奥托继承帝位。一旦戴上皇冠--大大出乎人们预料--奥托(四世)便处处与教皇为敌,占领了罗马尼阿,并时刻准备进攻王国。如此一来,教皇对其实施绝罚,结果奥托众叛亲离,于是,选帝侯们推选那波利国王腓特烈(二世)为皇帝。腓特烈前来罗马接受加冕,由于教皇担心他的势力过大,不愿为他加冕,并千方百计将他逐出意大利,就像对付奥托那样;腓特烈恼羞成怒地回到德意志,再与奥托交战并取得胜利。此时,英诺森去世,除做了许多善事之外,他还在罗马建造了圣灵医院。继位的教皇是霍诺里乌斯三世,在其治下,圣多明我会和圣方济各会于1218年成立。这位教皇为腓特烈加冕;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家族的后裔乔瓦尼 ,带领着基督教的残留势力仍坚守在亚洲,还保留着那个称号,他将女儿嫁给了腓特烈,并将这个王国的称号作为嫁妆赠与了他;自此之后,无论谁成为那波利国王,即称耶路撒冷国王。
二十一、意大利此时按如下模式治理:罗马人不再选举执政官,取而代之的是推举一位或多位元老院议员,行使同样的权力;在反抗红胡子腓特烈时代形成的伦巴第联盟仍然存在,它们是米兰、布雷西亚、曼托瓦、罗马尼阿境内多数城市以及维罗纳、维琴察、帕多瓦和特雷维吉。属于皇帝派的有克雷莫纳、贝加莫、帕尔马、雷焦和特伦托。伦巴第、罗马尼阿以及特雷维吉边区的其他城市和要塞则根据他们的需要,时而支持这一方,时而支持那一方。在奥托三世年间,有一个叫埃泽林的人来到了意大利,他有一个儿子,儿子又生了个儿子,也叫埃泽林。此人有钱有势,倒向腓特烈二世,如前所述, 皇帝此时与教皇交战。腓特烈在埃泽林的挑唆和帮助之下夺取了维罗纳和曼托瓦,摧毁了维琴察,占领了帕多瓦,并击败了城市联盟的军队,随后挥师向托斯卡纳进军。埃泽林已经征服了整个特雷维吉边区。但他无法攻克费拉拉,因为此城由阿佐内·达·埃斯特以及教皇在伦巴第的军队防守;由于包围已经解除,教皇就把此城作为封地赠与阿佐内·埃斯特,从他开始,其家族一直到今天仍然是该城的领主。腓特烈在比萨驻足不前,希望自己成为托斯卡纳的统治者,在确定这个地区的朋友和敌人的过程中,他留下许多不和,最终成为整个意大利苦难的根源;因为圭尔夫派和吉伯林派之间的纷争愈演愈烈,那些支持教会的人自称为圭尔夫派,而追随皇帝的人自称为吉伯林派,这些名字首先在皮斯托亚出现。腓特烈离开比萨之后,进攻并蹂躏了大片教会的领土,教皇对此无计可施,只好竖起十字军东征的大旗与之抗衡,就像他的前任教皇们对抗萨拉森人时所做的一样。为了自己不要像巴巴罗萨以及其他君主一样突然被手下人背弃,腓特烈雇佣了不少萨拉森人,让他们对自己忠心耿耿,这样一来,就在意大利形成了一个对抗教会的坚固屏障。不用害怕教皇的诅咒,他将那波利王国的诺切拉城 赐给他们,于是,他们就有了自己庇护之所,使他们有更大的安全感,以更好地效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