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这不仅仅是我们的恩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的一本教育教学文选,更是我们这些弟子的一个真诚心愿。

2008年9月,杨叔子先生满75周岁,在汉的弟子按一年前的商定,前来给先生过生日。尽管原打算活动只在小范围内举行,只通知在武汉地区先生的弟子,但生日那天,却有许多外地包括北京的已知晓此事的弟子也纷纷赶来祝贺,知晓

而不能来的,例如,在天津、广州、上海、长沙、深圳乃至英国的也打电话来祝贺。祝贺欢庆之余,很多弟子提出这次生日应有一个纪念性的东西,除了必需的集体合影外,最有意义的大概应是先生著作的结集出版。

先生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来,不仅作为学者发表科技学术论文、教育学术论文几百篇,出版各类著作、教材几十部,随笔散文与序百篇以上,至于信函就以千计了,而且,作为诗人创作的诗词作品也有近千首,目前能收集到的有600多首。同时,先生作为导师培养各类学生几百名,培养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以指导毕业设计、指导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指导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工作或长期一起从事教学改革试验等形式所培养的,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逾百名,学生的年龄跨度从二十几岁至六十几岁,现在从事的职业几乎遍布各行业。我们这些弟子同先生情感深厚。先生常讲:“我所取得的进步,我所作出的贡献,我所获得的荣誉,无不沉淀着我的学生的辛勤劳动与珍贵心血。”我们这些弟子也常讲:“我们今天能有思路,有奔头,挑大梁,作贡献,无不凝聚着先生道德文章的深刻影响。”是的,学生无时不在先生的心头,先生也无时不在学生的心头,师生一同走过的如歌岁月与风雨征程,永在大家心中。

这次生日聚会,我们这些弟子纷纷表示一种遗憾,因多种原因,没有一个弟子完整地读过、甚至完整地见过先生的所有著作、论文和诗作等,因此弟子纷纷提议能否将先生的论文、诗作等结集出版;这不仅可给大家留作永远的纪念,而且也有利于教育与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学术交流与思想交流。这一提议立即得到所有与会弟子的积极响应,并委托目前仍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的师兄弟从他们中推选若干位负责筹备此事。当这一工作开始后,才发现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要将所有的论文、诗作等结集出版,工作量将十分浩大,何况先生原本就不同意这项工作,他一再讲过:“已经发表了,不必结集出版了I何况其中不成熟部分乃至谬误之处还不少,这么出版,还可能害人呢!还有,我所写的诗词,对诗词行家里手而言,还是槛外人、门外汉之作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