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争的进程(1)

包括领导者、士兵、普通民众等所有被卷入战争的人都认为,这 场战争将会像1870年的普法战争那样短暂而富于决定性。然而,他们都大错特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夺走了800万士兵的生命,战争引起的疾病和营养不良又造成了更多的死亡,战争造成的经济混乱以及育龄人口的丧失导致出生率严重不足。俄国经济的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饥荒与传染性疾病意味着,在战争中崛起的西北欧,尽管经受了严重的军事损失,将再一次恢复其主导性地位。

1交战国的资源

即使在美国参战之前,协约国在人口和资源上均占据压倒性优势。轴心国本土的人口不足1.5亿,而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本土的人口比轴心国至少多出1.25亿。此外,协约国在海外领地还拥有包括3.15亿印度人的大量人口。物质资源方面,轴心国尤其是德国,拥有组织完备的工业以及进行持久战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但协约国在这方面同样占据着压倒性优势。尽管德国的潜艇和海面攻击严重破坏了协约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但协约国总体上仍然能够从海外获取食物及其他供应。

从长远来看,拥有人口和资源优势的一方拖垮了对手并赢得了战争,但这决不是一场力量不对称的较量。轴心国赢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而且在紧要关头几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德国与奥地利相互毗连并形成了较完善的内部运输系统,这就保证了部队的快速调动,并且德奥间的联盟基础非常稳固。最重要的是,德国已做好了战争准备,拥有高效运行的军事机器以及大量的军需储备。德国民众一致支持战争,并享有处于进攻态势以及战胜敌人的心理优势。

与此相反,地理及语言障碍将俄国与西方的盟友分离开来。德国对波罗的海以及土耳其对海峡的控制,成为俄国与协约国沟通的巨大障碍,促使俄国不得不绕道或通过十分困难的路线与西方联系。对于协约国而言,在东西线之间调动军队即使不存在政治上的障碍,在军事上也不具有可行性。

俄国、英国和法国间的联盟形成不久且不稳固,彼此间依然存在很多冲突的根源,他们缺乏互相合作的经验,也没有共同的语言。法国和英国的民众虽然都支持战争,但两国都是民主国家,英国尤为不习惯中央集权的军事和政治管制模式。俄国和西方协约国之间从未形成统一的军事计划和运作方案。即使西线的英国、法国和美国,统一步调直到1918年法国将军斐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1851—1929)出任联军总司令后才得以实现。

到1914年,协约国中只有法国做好了战争准备,但三国中法国人力资源最弱,被迫以3900万对抗德国的6500万人口。英国虽然做好了海战的准备,但海军难以直接对抗德国的陆军,而且爱尔兰的局势仍然十分紧张。俄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并拥有一支庞大的陆军,但俄罗斯空间跨度?,缺乏发达的铁路运输系统,重工业相对滞后,而且军事与政治组织体系受到了低效与腐败的严重困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