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争的进程(2)

2军事战役(1914—1918)

(1)西线德国经由比利时发起的攻击,是施利芬计划的第一步。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 Graf von Schlieffen, 1833—1913)曾于1891到1906年间担任德军总司令,并制定了进攻法国的战略计划。依据施利芬计划,德军强大的右翼将占领巴黎并从背后攻击法军,左翼则从正面压制法军。在法军被迅速消灭以后,德军将合兵转而进攻俄国,而此时的俄国仍未完成军事总动员。英国是一个与欧陆分离的岛国,可以暂且不理,但必要时亦可对其实施攻击。

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德国计划的破产。第一,施利芬的继任者德军总司令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1848—1916),削弱了右翼的实力,将其中几个师调到了东线。当右翼接近巴黎时,由于兵力不足难以攻陷巴黎并按计划击败法军。第二,法军尽管最初准备向东展开攻击,但却及时向北向西调动军队迎战入侵的德军。在小股英军的支援下,法军充分利用德军间的一条断裂带展开攻击,德军被击垮,这便是著名的第一次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日至9月12日)。

敌对双方随即展开了称之为“向大海赛跑”(Race to the Sea)的争夺战。德军试图从侧翼突破协约国军队并抢先占领英吉利海峡的港口,以切断便捷的英国海上增援通道。但德军又一次失利了。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加来港(Calais)和布伦港(Boulogne)以及比利时的西南角一直掌控在协约国的手中。

截止到1914年秋,西线战况趋于稳定。在海峡与临近巴塞尔的瑞士边境阿尔萨斯之间,成千上万的士兵在连绵不绝的战线上形成了对峙。双方都在挖掘简易的防御工事,最终形成深及一人的两条平行堑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堑壕又增添了挡墙、机枪掩体、进出堑壕的通道及战略要塞,整个战线最终变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防御工事。在四年的堑壕战中,成千上万的局部行动使堑壕的走向不断发生变化,双方的战线都曾被局部突破,但西线的战争总体上局限于一条狭长的有限区域之内,而且不断更新的武器装备使防御较进攻变得更加容易。

(2)东线东线对稳固西线的?约国联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俄国在东线面临着德国及奥地利两个敌人,双方都有大量兵源投入。如果俄国人难以固守到1917年底,西线的协约国将难以抵挡德国与奥地利对法国和意大利战区的增援。尽管东线战争比西线更富于动态性,但也不乏长时期的僵持。

俄国人在战争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战果。他们首先占领了加里西亚首府伦贝格(Lemberg),即现在的利沃夫(Lvov)。截止到1914年9月,俄军已到达了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匈牙利通道的北端。1914年8月19日至20日,俄军取得了贡宾年(Gu

mbinnen)战役的胜利。惊慌失措的德国军队重组了?线的指挥系统。受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1934)指挥的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1865—1937)将军,在杰出的参谋马克斯·冯·霍夫曼(Max von Hoffman, 1869—1927)的协助下,率领德军战胜了俄国的两路军队。德军于8月底在坦能堡(Tannenberg)重创俄国军队,俘虏俄军10万人。9月初,德军又在玛苏里安湖(Masurian Lakes)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俘虏俄军12.5万人。

德国承受巨大压力的南翼盟国奥地利开始告援,西线同时也需要兵源补给,兴登堡及其同僚不得不调集手中所有的力量应付这一切。他们通过波兰的一系列战役最终缓减了奥地利的压力。1914年底的奥地利被拖在了加里西亚,但德国所处的战局相对有利并得以将战线从东普鲁士推进至波兰基地。通过1915年5月和7月的两次大规模联合进攻,轴心国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装备欠佳的俄军损失惨重,并且再也没有从这一失败中真正恢复过来。

1916年,新司令官阿列克塞·布鲁西洛夫将军(Aleksei Brusilov, 1853—1926),指挥俄军对南部的奥地利军队发起新一轮进攻。俄军的进攻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展开的。布鲁西洛夫首战大捷,奥军多处防线后撤80多英里,并俘虏20万奥军。德国又一次赶来救援,并用从西线调来的精锐部队成功阻截了布鲁西洛夫,俄军损失高达100万并耗尽了所有的给养。

正是这场惨败孕育了1917年3月初的俄国革命。在布尔什维克1917年11月革命爆发前相对温和的革命阶段,布鲁西洛夫发起了最后一场孤注一掷的进攻,但受钳制的俄军很快就开始瓦解,并为布尔什维克履行和平承诺打开了通道。截止到1917年底,俄国完全退出了战争。

轴心国迫使俄国签订了惩罚性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Peace of BrestLitovsk,1918年3月),依据条约,俄国失去了在波兰的领土、波罗的海各省、乌克兰全境、芬兰以及高加索地区的分领土。高加索地区的原俄罗斯领土划归土耳其,其他绝大部分划给了德奥两国,但后来的结果表明德奥对此的统治是极其短暂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