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面所说明朝是一个出色的朝代,有着它的光辉灿烂的历史,为什么又会急遽地走向崩溃的道路呢?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探讨一下当时的事实,从阶级矛盾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明初虽然恢复了生产,人民生活有所苏息,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但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为维护其本阶级利益的主要形式;所以尽管明初的社会经济逐渐地有所发展,而统治者基于他们阶级的本性是不但不会放弃剥削,并且还要愈来愈甚;于是由压迫而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又因为反抗,统治者要想加紧用武力来镇压,势必进一步榨取更多的费用,于是遭到人民更激烈的反抗;形成了恶性的循环,造成了对立阶级极端尖锐的矛盾,迫使广大人民暴动起来,推翻统治者的政权。这是封建王朝末期趋于崩溃不可避免的道路,明朝自然也不能例外,何况明中叶后,统治者榨取的残酷,超越了过去,加速地挖掘了自己的坟墓。我们可以举出下列几项事实来说明:
甲、帝室皇庄制度的构成明朝的帝室的开支和中央机构的经费,大量仰给于赋税,主要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明初用度节省,几乎每年都有存蓄。但是到了中叶以后,皇帝、贵族们的享受和消费,越来越庞大了,不得不求之于加赋;加赋还填不满他们的欲壑,就干脆掠夺农民的田地据为己有,粮食和种籽都掌握在皇帝的自己手中,用起来更为方便。于是更热心追求土地的兼并,形成了皇庄的制度。在孝宗祐樘时代,单在北直隶附近,皇庄就有五处,共地一万余顷,后来扩大到三万七千余顷,皇帝成为全国最大的地主。但他虽然拥有这些大量土地,并不去开发,坐使水利不修,土地荒废,破坏了农业的生产。
乙、诸王庄田的分封皇帝既然有了皇庄,把人民的田地夺为己有,那么皇子、皇孙自然也可以得到土地的赐予。明代对于诸王的俸禄,非常优厚,有的岁禄万石,有的分给庄田。明史上有传的王子就有七八十人,坐食厚禄,不劳而获,所谓:"不农不仕,吸民膏髓。"明朝征收全国的食粮,运到北京的共四百余万石,仅王子的岁禄一项,就用去八十七万余石。这是明史食货志上的数目,逐年增加的还不在内。到神宗时封给他的幼子福王常洵庄田共四万顷,还以为未足,又把用矿税名义搜括来的钱,叫福王带去,尽情地享乐。福王在洛阳又霸占河南行销盐业的权利,来满足他的欲壑。当时洛阳的人民,无不恨之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