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整个的明朝统治时期来看,由明初到宣宗瞻基(公元一三六八-一四三五),由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的安定,阶级矛盾的缓和,人民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可以说是全盛时代;然而这个时期,也不过六七十年,便由盛极而渐入衰微。
从英宗祁镇到穆宗载垕(一四三六-一五七三)这一百三四十年间,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土地的高度集中,引起了统治阶级无厌的追求,极尽穷奢极欲的能事对人民的剥削压榨更趋于残酷。在英宗十三年(一四四八)就引起福建沙县以佃农邓茂七为首的农民起义,"称铲平王、设官属,党数万人,陷二十余县,东南骚动"。虽不久为明朝统治者镇压下去,但统治者与农民和小手工业工人以及市民之间的矛盾,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动荡和不安已揭开了序幕。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宦官王振秉政专权,屏斥正人,鼓惑皇帝,政治废弛,边境不修,致由历朝对外侵略所引起的边患,更无法解决。
明朝的外患首先是北边的蒙古。明太祖、成祖不止一次出兵把蒙古部族驱逐到漠北。虽然解除蒙古贵族入侵的威胁,在当时是有其必要的,但自此以后明朝对蒙古却继续发动战争;最显著的是永乐帝五次出征,竭尽了人民的财力,增加了人民的痛苦,不过仅能促使蒙古部族内部发生分裂,成为鞑靼和瓦剌两个部分,一时的削弱了它的力量;然而他们还是拥有相当的实力,明朝始终没有能够把蒙古高原划入帝国的版图。我们知道用暴力来征服其他民族,只能使其暂时屈服,但在民族压迫与不平等待遇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巩固和持久的。只要侵略者内部发生矛盾,国力发生动摇,便不可能制止外族的报复。因此,当明朝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极端黑暗,无暇顾及边防时,蒙古就乘机进扰。在一四四九年(英宗祁镇正统十四年),瓦剌便侵入长城以内,英宗"出征",在土木被俘,这就是所谓"土木之役"。这时由于于谦等保卫京师,极力抵御,才使明朝的统治政权,免于倾覆,外患得以暂告平息。到了世宗厚熜时,由于阉党的专权,政治更为混乱,所以外族侵扰的次数较前增多。这时瓦剌虽然西迁,但北方的鞑靼却又强盛起来,不断地入边侵略。而东南各地的走私奸商与倭寇勾结,扰乱沿海地方,成为明代严重的祸患,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