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老屋及红床(3)

山村的冬夜静得听得清头发掉落的声音,妻子和康儿躺在被窝里进入甜甜的梦乡。我躺在红床上,思绪万千,记忆的闸门也慢慢地打开……

1964年冬天的某个下午,在皖南山区南阳湾王家村,“四清”工作组干部王旭和另外几名同志冒着凛冽的寒风,挨家挨户问寒问暖。当他们走进村西口孤老太太林翠兰的家时,屋子空无一人,就在他们转身离开的时候,房间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王旭本能地走进房间想看个究竟,可是房里除了一张用两条板凳托着几块木板的床,上面有一堆零乱的破棉絮外,什么都没有。王旭顺着哭声仔细找,断定婴儿溜到了床底下。他趴下身去,一瞧,果然发现冰冷的地上躺着两个婴儿,正无助地哭泣,便赶紧将两个娃娃从床底下抱了出来。

这时候,一位少妇——我的母亲,手里挈着一只畚斗从外面回来。畚斗里有几斤大米,是她几乎跑遍整个村子才好不容易借到的一点救命粮。

“我们是‘四清’工作组的,我叫王旭。孩子刚才掉到地上了,以后不能只把孩子扔在屋里,万一摔伤了怎么办?”王旭自我介绍并关心地说。

其实这两个孩子掉到地上摔得鼻青眼肿是常有的事,王旭只不过是第一次遇见。不知是委屈还是感激,王旭的话让母亲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孩子几岁了?”王旭问。

母亲抹了抹眼珠子:“男儿2岁,丫头1岁。”

王旭眉头皱了皱:“什么男儿丫头的?他们没有名字吗?”

“儿子叫小狗,丫头叫小球。”

王旭笑了:“嗨,乡下的孩子怎么都是狗儿猫儿的!”

母亲愣头愣脑地盯着眼前这位长得一表人才、胸口还插着一支钢笔的工作组干部,心想:俺又不识字,就这名字还是接生婆给起的呢。

王旭眼睛眯了会,脑子转了个圈,脱口而出:“我给你们家孩子取个名字吧,儿子叫建国,长大了建设祖国,女儿叫和平,家和万事兴。”

随同的几位同志连连点头:“好名字,好名字。”

……

“四清”工作组干部给我取名字这个细节,在我成长的岁月里,不知听娘说过多少遍。

坦率说,我对自己叫“建国”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名字毕竟只不过是一个人的符号,像我这样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名字带有时代烙印的有很多。然而,我和母亲却一辈子不会忘记一个叫王旭的人,而我也永远记住了1964年冬天的某个下午的情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