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条 课堂是师生交流情感以及信息的地方

教师要带着三样宝贝走进教室 爱心、激情与微笑。

林华民在许多教育报刊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类讨论:在21世纪,教师到底要拥有多少知识呢?以往人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现在看来这种观点站不住脚。理由是在信息时代,拥有一桶水的教师仍然不够倒给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又有人说,教师拥有的知识要像小溪里的水,源源不断地流淌着更新着。也有人觉得这种说法过于保守,便提出“教师应当像自来水,随心所欲地、永不枯竭地滋润学生的心田”。照此下去,肯定有人会提出“教师要拥有大海般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认为,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能够拥有比学生多一点的水就已经不容易了。即便在某个学科领域里,教师比学生先学了多一点的书本知识,也未必有比学生更多的独特思维、更快的思维速度。在这个“向孩子学习”的时代,教师再尽力,也无法超越一个教室里的几十位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总量。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教师拥有的知识量,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教学观念以及课堂教学能力。如果一位教师只拥有一瓶水,但倒水技术好,倒得准确无误,也可以让另一个同样大小的瓶子注满水;如果倒水技术不好,倒得不准,即便有一大桶的水也不一定能倒满一个小瓶子。可见,教师“倒水技术”的好坏,即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学效益的高低。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观念,要把知识的单向传授变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要学会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水平差异所产生的课堂教学资源。而实现师生有效知识交流的前提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这个道理可以从以下案例中找到答案。

有一次,我偶遇十多年前的一位学生,他惊喜地说:“林老师,很久没有见到您,我们同学都很想念您,特别是您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是什么让你记得这么深刻呢?”我好奇地问道。“您在课前给我们介绍 周恩来总理妙答外国记者 的轶事时,学得惟妙惟肖,同学们都说很像周总理的口音,大家从第一节课开始就非常佩服您 ”高兴之余我静静地反思,原来,我的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是因为我在第一节课上的那个“才艺表演”让他们佩服,让他们对我有好感。

回顾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最让我快乐的地方就是课堂。在那个小小的讲台上,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表演自己的“才艺”,将自己所会的10种左右的琴,吹拉弹奏得让学生着迷,还有那些永远讲不完的课前故事,都成为了建立深厚师生感情的基础。

此外,在平常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我常常摸摸这位学生的脑袋,拍拍那位学生的肩膀(当然,男老师是不允许随便拍女学生的肩膀的),告诉他们作业的“优秀”之处,课堂表现“令人满意”的地方;通过师生共同外出野营、共同参加文体活动、课间个别谈心、课堂关注性提问、作业的激励性评语、通过学生家长转达老师对他们子女的期待等多种办法,不断加深师生的情感,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

在课堂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而且不能满足于课本信息的交流,要保证课堂的信息量,力争把现代物理发展的前沿常识、世界各国科技的最新发明与发现、与物理相关的科技应用、科普知识、生活常识等引入物理课堂,让课堂充满鲜活的时代生活气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