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条 永不替代原则

教学替代是产生低效课堂的罪魁祸首。

林华民在中小学课堂上,课堂替代现象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节课不发生课堂替代是不现实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不出现课堂替代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无法完全消除课堂替代,教师所做的努力就要尽量减少课堂替代,把课堂的阅读权、提问权、思考权、表达不同意见权等,无条件地还给学生。

所谓课堂替代,是指本该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的事被他人替代了,本该由全体学生完成的事由少数学生替代了,本该由学生完成的事被教师替代了 诸如此类本该由学生个体完成的事却被教师或其他学生替代的现象,称为课堂替代。在课堂替代中,最糟糕的是思维替代。以下是几种最常见的课堂替代表现形式:

一是教师替代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一段本该由学生自己阅读的课文却让教师代读了,一个本该由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却让教师过早地给出答案,一个本该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却让教师抢先提出来了 诸如此类的教学现象,都属于教师替代学生的范畴。

二是少数替代多数。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时候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马上就有“学科尖子生”说出答案,无形中剥夺了多数学生的思考权;有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见到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就很放心地继续下一个教学程序。其实,能够正确做答的学生只是少数,这也是“少数替代多数”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三是口头替代笔头。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讲课时只要能听到“课堂回声” 学生配合教师回答问题的声音,就会心满意足地继续讲下去,并不在意回答的学生有多少;有些教师满足于全体学生齐声回答问题,只要听到“正确答案”就放心地教下去。这是口头替代笔头的经典表现。

知道了课堂替代是产生低效课堂的主因之一,教师就要自觉强化“永不替代”意识,减少课堂替代现象的发生。贯彻永不替代原则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坚持“两个凡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两个凡是”: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属于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教师绝不占用。比如,学生能够自学的课文、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能够合作解决的困难,教师都没有必要越俎代庖。教师要做到“两个凡是”,首先要克服“对自己过分自信、对学生缺乏信心”的坏毛病,放心、放手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是加强师生互动。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已成为新课改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教师不仅要满足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更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学生回答”。师生互动关键是思维互动而不是形体互动,关键是全体互动而不是部分互动,关键是五官并用而不是单一感官使用。那种热闹的课、好看的课不一定是好课。那种一节课提问几十次的课堂,不是真正意义的师生互动的课堂。

三是建立学习小组。

经过多年的课题实验证明,在班级授课制下建立学习小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做法。每位学科教师都要努力建立以学生座位为主要依据的4人自然学习小组(各学科可做个别的座位调整),并选定学习小组长,培养“学科小先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学力差异”这个重要资源,为后进学生及时解决学习困难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是落实当堂训练。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这样的道理: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取决于课堂落实与否。落实当堂训练就是要精缩集体授课时间,挤出时间进行当堂训练(口头与笔头),并培养学生“有疑问先问同学、练习完成了先让同学批改”的好习惯。关键知识不仅要落实于学生的口头,还要落实于学生的笔头。

贯彻永不替代原则,并非要求教师什么问题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以致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中的关键知识、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还是需要教师进行认真剖析与讲解,甚至还要教师进行示范。

综上所述,与教无定法一样,教学原则也因提出的理论依据、提出者所站的角度及提出者个人主张的不同而不同。教学并没有也不能有权威的教学原则,只有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原则。以上基于专家理论与教学实践所提出来的十大课堂教学原则,仅作为同行在创建高效课堂方面的一种参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