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汉景帝时代,推行“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的无为政治,皇室带头勤俭节约,“文景之治”遂成为古代盛世之典范。
汉武帝即位后,社会政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中央集权的程度加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大大提高;其次国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财富增加,国力空前强大。这些政治因素,加上汉武帝自身的勇猛进取,故而“进取有为”之治逐渐代替了“无为而治”的政策。
儒家思想取代黄老思想,也成为历史的大势所趋。虽然儒学中包含有“仁政”的思想,但它恪守君臣之道、强调社会等级秩序等因素,又成为专制独裁者的福音。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原本对儒生有一种逆反心理,但他当上皇帝后,儒士叔孙通制定了一套严格尊卑等级的礼法,使刘邦大为开心,他说了一句话:“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由是可知,儒家在捍卫皇帝尊严与权威方面,是大有好处的。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年轻气盛,一直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下诏征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由皇帝亲自策问古往今来治理国家的方法,总计有一百余人参加应对。这次应对以庄助为第一,被提拔为中大夫,六十岁的儒士公孙弘也被任命为博士。这次对策可以看出,政府在取材上已经有明显的偏向性,凡是学申(申不害)、商(商鞅)、韩(韩非)等法家学派人士,以及师法苏(苏秦)、张(张仪)的纵横家,一概不予录取。
曾经盛极一时的法家思想,怎么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呢?秦帝国的快速没落,人们不得不反思其原因,秦帝国只讲强权,只讲严刑峻法,不讲仁义道德,大失民心,最后只能被推翻。秦的垮台,法家也随之凋零,在汉初被视为“乱国政”的思想,因而汉武帝上台后,对法家学派之人,一概不予录用。
汉武帝本人喜爱儒家学说,他提拔魏其侯窦婴为宰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窦婴与田蚡两人也崇尚儒学,又推荐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与王臧两人都是著名儒学大师申培的门生。申培又被尊称为申公,对《诗经》有很深的研究,学识渊博,学生有数千人。赵绾向汉武帝推荐恩师申公,汉武帝求才若渴,马上以厚礼迎接申公,并虚心向他请教治乱之事。八十多岁的申公只是说了几句简单的话:“治国者不在于多说话,而在于如何身体力行。”汉武帝听了之后,就这几句啊,有点失望,可是既来把人招来了,只好给他封了个太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