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与汉景帝、晁错的削藩政策是紧密相关的。这七个国家中,有四个国家是直接被削去土地,另外三个国家与胶西国同属于“诸齐”系统。除此之外的其他诸侯国,由于没有被削地,并没有响应叛军。由此可见,七国之乱与汉景帝政策的不当有着必然的关系。当然,晁错作为皇帝的“智囊”,负有很大的责任。
吴王刘濞下达命令:“寡人今年六十二岁,亲自率军作战,小儿子十四岁,也在士兵行列。国内凡年龄上与寡人相同,下与小儿相同者,一律要出征。”就是吴国从十四岁到六十二岁之间的男子,全部要应征入伍。这样,刘濞很快组建起一支多达二十万人的军队。当然,征兵之所以能顺利进行,还得益其治下宽松的政治环境。刘濞的吴国由于有铜、盐之利,长期实行免征百姓赋税的惠民政策。这一切仁政在中央政府看来,只是他收买人心的阴谋。
吴国与楚国是最大的两个诸侯国,两者合兵后,发布告诸侯书,宣布晁错的罪状,以清君侧为名,与朝廷公然分裂对抗。但是此举并没有得到其他诸侯国的认同,吴楚联手后,便进攻梁国,梁国不支持叛乱,引兵拒吴楚联军。刘濞在打仗上还是有一套本领。在棘壁之战中,梁军伤亡数万人,被迫退守睢阳城。
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国叛军则攻打毁约的齐国,包围临淄城。而赵国则屯兵于西境,等待吴、楚联军前来会合,并秘密与匈奴联络,约请匈奴出兵。
面对七国突然其来的叛变,汉景帝措手不及。
其实晁错在鼓吹削藩时,就预料到这种措施必定会引起诸侯王的强烈反对。他对诸侯的叛乱是有心理准备的,因而事变发生时,他是很镇定的。可是汉景帝却非常紧张,不知怎么样才好,他紧急召晁错商议军事。晁错胸有成竹,他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长安城。
晁错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自视过高了。长期以来,汉景帝对他的信任,让他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史书说他“峭直刻深”,他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他与袁盎是一对政敌,晁错曾告发袁盎收受吴王贿赂,如今吴王叛变,他正好找到机会报复袁盎。袁盎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密告汉景帝:“诸侯反叛的原因,就在于晁错削夺其地。只要陛下能杀晁错,赦免吴楚等七国,恢复其领土,那么可兵不血刃结束战争了。”
专制者的眼中只有利益,所谓伴君如伴虎是也。晁错过高估计了自己在汉景帝心中的分量,其实他只是帝王的一只猎犬罢了,放出去与狮子搏斗,斗得赢就有利用价值,斗不赢就牺牲猎犬了。汉景帝最终决定牺牲晁错,以此作为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