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致命的自负(2)

所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胜利冲昏了脑袋。刘邦的同乡萧何在其他将领忙着抢夺财物时,却在默默地收集秦丞相府、御史府的各种地图、律令、户籍资料等,以免这些重要文献档案毁于混乱之中。

对于刘邦的志骄气懈,麾下大将樊哙非常不满,口直心快地批评道:“你是想要拥有天下呢,还是想当一个富家翁呢?这些奢侈华丽之物,就是秦灭亡的原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我们赶紧离开秦宫,返回霸上军营吧。”一向酒色双全的刘邦,没有理会樊哙的逆耳忠言。

关键时候,张良挺身而出,力谏道:“秦失道义,所以我们才能一路顺利进军到这里。如今方入秦都,便安逸享乐,岂不是助纣为虐吗?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您还是听樊哙的意见吧。”张良是刘邦深为倚重的谋士,西征途中屡出奇谋,这一番话,如当头棒喝,令刘邦心头一震。革命尚未成功,现在还不是享乐的时候!纵观中国历史,有多少义军的领袖,在危难之时崛起,在安逸之中倒下,像后来的李自成、洪秀全都是这样。刘邦的非凡之处,在于能迷途知返、不远而复。他悬崖勒马,立即严肃军纪,禁止抢掠,并将军队有序地撤出咸阳城,屯驻于霸上。

为稳定民心、结束无政府的混乱局面,刘邦宣布了一个临时约法。这个约法很简单,只有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同时,他发表声明:“当初,各路诸侯有约定:先入关中者王。我将会成为关中王,现在废除秦的苛法,诸官吏百姓,仍各就其位,大家不要惊慌混乱,约法是要除暴安良,并非要抢夺侵吞。”这个临时政策,对于恢复咸阳及附近城乡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废除秦的法令,让百姓欢欣鼓舞,争着扛牛、羊、酒等前来犒军。刘邦又谢绝说:“军队中的粮食并不缺乏,我不想增加百姓的负担。”这一表态,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刘邦的威望也急剧上升。

关中土地富饶,秦国当年就是以此为依托,最终完成一统中国的历史使命。这么一块香喷喷的地盘,项羽岂肯让它落入刘邦之手呢?项羽在赢得巨鹿之战胜利后,成为义军的无冕之王、实际的领袖。他统率各路诸侯联军,一路向西,直抵函谷关。

项羽明摆着是来抢地盘的,刘邦不甘示弱,不仅没有开门迎接,反而指示守军武装抗拒。气急败坏的项羽以武力回击,一举攻陷函谷关,并一鼓作气推进到新丰鸿门,距刘邦驻军的霸上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

在刘邦麾下担任左司马的曹无伤,心里盘算着项羽的势力强大,不如前去投奔,可是总得有点见面礼吧,他便向项羽打小报告:“刘邦打算占据关中称王,让前秦王子婴为相,要霸占秦国的金银财宝。”项羽一听,他奶奶的,你刘邦想独吞好处,传令全体将士秣马厉兵,准备次日发动大举进攻。

眼看一场大战迫在眉睫了,刘邦还懵然不知。

黑夜来临时,刘邦的营地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来者是项羽的叔父项伯,他是张良的好朋友。在秦统治时,他曾经杀人犯法,是张良出手相救,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如今两人分属不同的阵营,项羽准备消灭刘邦,到时张良难以幸免,重情重义的项伯不能见死不救,他骑上一匹快马,连夜前往霸上,把消息泄露给张良,劝他赶紧逃走,以免遭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