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仗剑远游
次日早饭后,姜尚对母亲细讲鹤谷子赠剑之事。姜母听罢,颇为感慨。三日后,姜母拜托邻里请来一名外乡武术教师,教子习武。哪知姜子牙聪慧过人,一学即通。
姜子牙自此练剑向学,闭门不问村中之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又是冬去春来,姜尚离开鹤谷子整整三年了。这一日,姜尚对母亲说道:"恩师相约三年为期,让我西去阪泉。君子一诺千金,而今三年已满,孩儿要远行了。"
三日后,姜尚背了宝剑,离村西去。但是当他赶到山前,眼前却是一片惨景,草庐化为灰烬,鹤谷子也不知去向。当时便惊得目瞪口呆了。
姜尚离开山麓,进入前村,询问老农。老农道:"去冬之时,向国有逃犯数人,夜入小青山,敲门索金。鹤谷子知其来者不善,拒守不出。强贼破门而入,盛怒之下杀死老人,抢掠粮米,放火焚庐。次日,牧童发现尸体,才回报村人。村人葬鹤谷先生于庐西二百步处。"
姜尚听罢,在街上买了香烛,离村回到山前,找到鹤谷子的荒坟。姜尚双目流泪,摆好祭品,三拜再跪,哀声道:"恩师,徒儿姜尚来迟了。"
祭毕,姜尚决定给恩师守墓一年。
姜尚在鹤谷子墓旁结庐而居。他买得斧头、扁担、绳索,白日上山打柴,入城而卖,换些粮米自炊。夜晚,便头枕宝剑睡在恩师墓旁。一日,他突然想到:《虞书》应该早已写好,不会丢失的。他想起了鹤谷子埋剑之处是在水缸之下,就入村借了镢头,回到埋剑之处挖掘。掘至三尺深处,果然露出来一只木匣,打开看,正是手抄的《虞书》。
守墓一年,姜尚读完了《虞书》。他决定不回东吕,独自西行,完成鹤谷子生前的嘱咐。
经过数月的长途奔波,姜尚到达了涿鹿附近的阪泉。
姜尚向村民问及阪泉大战的事,村民说:"学堂的姬升老师最为善知,你去问他吧。"
姜尚登门拜师。姬升七十余岁,目光矍铄。他见姜子牙面如满月,目似朗星,先有八分欢喜,便问:"君子贵姓?"姜尚道:"晚生姓姜,名尚,字子牙。"姬升十分高兴,笑道:"姬姜原本是一家,都是炎黄子孙。"
姬升原本出身贵族,青年时曾多次征战疆场,后来因伤返乡为民。他生性欢乐,不甘寂寞,就在村中教几个顽童,聊以度日。今天见姜尚不远千里,登门求教,便让村童放学回家,留下姜尚,对他讲述起阪泉大战的故事。
姬升说:"古时候,有熊国的首领少典,与有氏的姑娘附宝结为夫妻,生下两个儿子,都成为赫赫有名的部落首领,这就是黄帝和炎帝。黄帝族生活在姬水一带,便以姬为姓;炎帝族生活在姜水一带,便以姜为姓。"
"黄帝刚生下来,便目光炯炯。不足一岁就学会说话,稍长大了点,便能通晓万事,明断是非。那时候,人们认为帝是万物的主宰,并且将金、木、水、火、土称做五德。有熊氏崇尚土德,土为黄色,所以就给他起名叫黄帝。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因此后人也把黄帝称为轩辕氏。黄帝长大之后,敦厚朴实,才智过人,被推举为有熊氏的新首领。黄帝将族人组织起来,平时围猎野兽,遇到外族侵扰,就身先士卒,率众英勇战斗。若干年后,黄帝觉得在姬水一带难以兴旺发达,就率领部落沿河东迁。他们辗转来到涿鹿,想长期定居下来,结果就和炎帝族打了起来。"
姜尚问:"炎帝不是在姜水吗?他何时到的东方?"
姬升道:"炎帝长大之后,也被推选为部落首领。他重视农业。为了部落发展,他率众离开姜水,沿渭水、黄河东徙,后来在奄地定居下来。炎帝辛苦多年,终于选出麻、黍、稷、麦、豆为可用可食,后人就称之为五谷。炎帝也因此被后人称为神农氏。炎帝的业绩名扬天下,一些小部落纷纷归附。正在此时,他的兄长黄帝却带领部落,占领了他势力范围的涿鹿一带。为了部落利益,兄弟二人在涿鹿附近的阪泉刀兵相见,大战了三场。"
姜尚听得入迷问:"三场阪泉大战,胜败如何?"
姬升说:"第一场大战,炎帝胜了。炎帝靠着兵多将广,又善火攻,打得兄长难以招架,士卒们被炎帝烧得焦头烂额。"
"第二场阪泉大战,双方打了个平手。黄帝初战失败,兵退十里,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来一条计策:暗中派出使者,四处联络部落首领,答应共同打败炎帝,与他们分享天下。那些部落首领们闻言大喜,立即派出士兵,前来助战。阪泉之野,顿时烟尘滚滚,喊杀之声撼天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