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第十章窃火者(5)

4月17日《社会意识学概论》

《艺术之原始》

5月1日《马克思主义的作家论》

《无产阶级文学论》

《社会主义文学丛书》

5月31日《革命后之俄国文学)

6月26日《列宁的辩证法》

《苏联文艺丛书》

《阶级社会的诸问题》

鲁迅一面大量阅读,一面又着手翻译。当时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翻译得极少。鲁迅十分希望能有切实的人,肯译几部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但是这种切实的人却很少,加以当时的中国懂英文者最多,日文次之,懂俄文者更少,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只好从日文转译。他首先翻译的是苏联的《文艺政策》,该书内容包括《关于对文艺的党的政策》(1924年5月俄共中央召开的关于文艺政策讨论会的记录),《观念形态战线和文学》(1925年1月第一次无产阶级作家大会的决议)和《关于文艺领域上党的政策》(1925年6月俄共中央的决议)等三个部分。6月20日,译稿开始在他与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创刊号上发表。这是他有计划地介绍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开始,在这之后,他于1929年又先后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文艺与批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1930年2月15日,鲁迅在他主编的、只出了一期的《文艺研究》上,还译载了普列汉诺夫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艺观》。当时论战的另一方创造社也在努力进行翻译工作。1928年8月,他们创办了理论刊物《思想》,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情况。同年10月,《创造月刊》还刊载了列宁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创造社作家还先后译介了一些科学文艺论著。与此同时,冯雪峰编辑《科学艺术论丛书》,自己也翻译了《艺术与社会生活》(普列汉诺夫)、《文学评论》(梅林格)等书。于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传播在中国便形成了第一个高潮。

鲁迅不能从俄文直译,而从日文转译,这是翻译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他初步大量接触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其中大量的新概念、新思想、新逻辑,又需要自己准确地把握,这是第二个困难。但是,为了把火光带到黑暗笼罩着的祖国,他坚韧地征服一切困难,以惊人的工作精神,一字一句,一章一节地译下去。后来,梁实秋攻击他"硬译",但这是多么可贵的"硬译"精神呵!

鲁迅在这场借火和播火的斗争中,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化的发展立下了特殊的功勋。他所翻译的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察尔斯基的美学著作,篇幅很大,翻译时注入了巨大的心血,他真像普罗米修斯那样,不怕钉在岩石上被老鹰折磨的苦楚,硬是要把火窃给人间。

鲁迅在翻译之后,又对这些论著进行科学的评述,譬如他按照列宁的观点,精当地评价了普列汉诺夫本人及其著作《艺术论》。他批评了普列汉诺夫政治上的动摇,却衷心地赞誉他的美学理论,并抓住这些理论的精髓介绍给我国人民。之后,他又运用这些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解释艺术,许多原来纠缠不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鲁迅和他的同志,是一群无所畏惧的拓荒者,他们平整了荒芜的土地,搬来了他山的巨石,为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大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开创了我国美学发展史的崭新阶段。历史是最公正的,它无容置辩地证明着他们是光荣的、有卓越贡献的、普罗米修斯式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先躯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