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City and Space(1)

The past is vanishing, the future is under rapid construction, the present

is thus bound to be a collage of all happenings, in a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with no end. From Beijing to Guangzhou, the modernisation process

changes the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the human landscape.

建设还是“拆那”中国?——穿越库哈斯的巨环看北京

《城记》是 2005 年中国的头号备受注目书之一,关心北京旧城墙与胡同前世今生的记者王军花了十多年时间做研究及史料复核,借助设计图与实景的重组,还原北京城城墙的风貌,以及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当年的梁陈方案(梁思成和陈占祥 1950 年提出的“梁陈方案”,主旨是保留原北京老城,不清拆原本环绕北京城的城楼,使之作为中国文化的历史见证,同时开拓城楼作休闲步道,而新的办公行政区,则于北京偏西位置重新建立,即复兴门以外,西至公主坟一带,另外在偏南的现西客站一带建设一出商业区),对保护北京城墙及如何发展北京城的先进观点,不单被当年的政府政策忽略,而其方案的重点思维,则正正切合事隔过半世纪,当前北京与中国城市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如何在保住传统的同时迎合发展?如何在建与拆之间取得平衡?北京的年轻人见尽后海如今的纸醉金迷,感叹地说道:“看着北京的胡同数目一天比一天少,日复一日地拆去,就如每天,身上一层又一层的皮肤被逐片割下一样。”而那边厢,外国大师的疯狂建筑已纷纷落成,北京将变成怎么样?

借老外名堂砌“新古迹”

如果要选近 5 年来中国国情最受争议的议题,城市的兴拆肯定是最热门的题目。未来派建筑与过去式古宅,成就当前中国城市两极。新天地将“旧”包装成时髦,杭州、广州和北京都纷纷出现“新古迹”吸引游客,将旧潮化为卖点,一切旧的彷佛都是美的,而且据说会吸引游客。“Copy”就是今天城市商场设计的关键词,就如十多年前每个城市都要有一个兰桂坊。今天仍用“兰桂坊”、“三里屯”等作名字显然就out了,要改用甚么“天地”、“3号”、

“8 号”;楼盘则叫作“托斯卡纳”、“上城”、“尚都”、“MOMA”等才够 in。那其实意味着,模仿香港的年代已成过去,开发商要向国外的符号借镜。 Copy 不了本质,就借个名堂一用吧!新建筑也一样是外借的,有世界级的建筑师作品,城市自然也变得世界级。多项超前的玻璃幕墙,金属化的未来基地,一座座国外名师的新作品,像插旗一般安放在不同的城市。这情况在想进身成为一二线城市的三四线城市尤为显著,看过宁波、天津那种如来自 Wallpaper 杂志介绍的新潮建筑设计,你真的会“哗!”一声。宁波虽然有钱,可是再怎么说,那也不过是宁波呀!眼前所见,怎么可能?坊间因此流传有关新建筑的戏言,说好听点,中国是新世代的万国建筑展示馆;说得不动听,就是全世界最大最快的工地。这似乎又是一个卢浮宫式争议:新与旧能否融洽共处?又或者,矛盾本身才是当今城市美学所在?

CCTV与新北京欲望

在一个一切都灰灰淡淡尘埃满天的旧城,有人渴望见到光亮通透的后现代建筑。今次我用“后现代”这词,只收窄它的定义为好玩外形与地标式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设计。于是乎,刻意的不协调,故意的反传统建筑风格,在一片争议声中仍然有它固定的市场与拥戴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