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呼来不下船——诗仙李太白(2)

 

这首诗有画面感和动态感,但铺排太拥挤一些,也有些陶渊明的痕迹在。后一首诗则是李白本色的自然呈露,流传千古的少年绝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中写了那么多地名,但却一点也不堆砌。比山水更为博大的是银光流泻,无所不在的半轮秋月,比秋月更博大的是怀念友人、甚至连夜登舟去寻觅友人的脉脉情谊。何时友人相见,那半轮明月势必扫除阴霾,无比圆满而大放光明。

李白的少年情性和盖世才情喷薄而出,从此在中华民族的浩瀚情怀中激起了唐代诗歌的冲天波澜。

二、外面的世界好精彩

25岁以前的李白,在蜀中既不赴科考,又不去娶太太,潜心悟道,参透天地。其志不在小。

从开元13年(公元725年)起,青年李白买舟东下,广结天下诗朋文友,饱览祖国锦绣河山。他过三峡、走荆州,入赘于安陆,迁居于任城,历经了滔滔长江、滚滚黄河,终于抵达长安,想在京城出人头地……只是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凭你万世诗仙,依旧徒叹奈何!

青春的情怀,深挚的友谊,凌云的壮志,五彩的梦幻,涌动的才情,还有碰壁的遭际、失败的沮丧,都在李白的笔下化成了绝妙的好诗。有时我们甚至会想:幸亏造化给了李白那独特的经历,昏官们不容李白高居官位,屡经挫折和打击的诗仙,才能谱写出那么多属于他本人、更属于全民族的千古绝唱。然而这种“诗人不幸诗歌兴”的创造流程,搁在每一位具体的当事人头上,都是不够愉快的经历,令人难堪的境遇。

李白对抚育他长大的蜀中山水,一直满怀着深深的眷恋。尽管他向往着外面的世界,雄心勃勃,意气昂扬,“但只要一出了夔门,我便要乘风破浪”(郭沫若诗句);尽管他一离故乡,便再未回头,直到晚年被流放夜郎(贵州铜梓)时,才被迫再走三峡路,重至白帝城;但是李白仍旧常常向故乡行注目礼。他永远隔不断自己和故乡的血肉牵连。

这不,才出三峡,一抵荆门,李白便遥望故乡,情不自禁,认为故乡之水,仍旧在为他殷殷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整首诗在宽阔的眼界下,体现出博大的气势,豪迈的胸怀,天人之间彼此感应、相与对话的动态感尤其强烈。然而故乡水与游子割舍不开的柔情蜜意,却与全诗浩浩荡荡的整体力度形成了婉约的对应,使得诗歌同时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荆门因山得名。荆门山与虎牙山隔江相望,就像扼守着千年之前的楚国郢都、而今的荆州府江陵城的西大门似的。好一个巍峨壮观的江陵城!古迹之悠远、市井之繁华都令李白怦然心动。哪怕一草一木,恐怕也沾染着中国诗歌之祖屈原的遗韵;耳畔一言一语,都对应着妖冶浪漫的楚辞之余音。

在江陵城,李白对盛传一时的土风民谣荆襄西曲十分属意。他常常痴痴地凝神细听当地歌女们的吟唱,并且笔录下许多动人的歌谣。西曲的自然朴实应和着浓浓的柔情蜜意,清新明朗相伴着深深的离愁别恨,都使得李白为之神往。浅吟轻和,把酒击节,摇头晃脑,不忍离去。他还效仿西曲,写过风格类的《荆州曲》,表达了他对民歌民谣的深深眷恋。

吴指南是李白同游荆州的蜀中好友。他们不仅在荆州同行并游,还一起去拜谒了途经此地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大师对李白十分看重,为他指点迷津,开阔心志,使得李白更加踌躇满志,不久就写出了抒情明志的《大鹏赋》。

为了追步屈原的行踪,李白还与吴指南在炎热的夏天去遨游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然而吴指南在湖边不幸染得暴病,一病身亡。李白为好友披麻戴孝,买棺安葬,直哭得眼中流泪,心头流血。数年后从金陵归来,李白还不忍心将友人骨殖远撇湖畔,特意将吴指南的尸骨洗刷干净,亲自背负到武昌城东择地而葬。李白一辈子对朋友十分真诚,有着许多生死至交,于此可见一斑。

现在李白又沿江而下,来到了神往已久的金陵城。当年楚怀王之父楚威王从郢都而下,吞并江东,在此埋金以镇王气,金陵因此得名。在这六朝古都、烟花胜地,李白纵情游览,如鱼得水。他在金陵交朋结友,饮酒作乐,意气纵横,千金一掷。一时间,金陵子弟皆以结交李白为荣,秦淮歌女都以歌唱李白新诗为贵。李白抒写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小夫妻情爱的《长干行》盛传一时: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不知多少歌女为这种情态所打动,在吟唱中动容神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