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呼来不下船——诗仙李太白(1)

 

李太白是大家公认的诗仙。只有他才能如此潇洒地唱出那么多美妙的歌曲,诗仙李太白以其现存的近千首诗词,使得泱泱中华诗词大国融入了诗仙世界的快乐、烦恼和永恒,同时还带着浓浓的酒香……

举世公认大唐盛世是诗歌的盛世,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奇峰。至于站在奇峰之巅吐纳着万里烟霞,用七彩虹霓在浩浩青天上写诗作歌,以诗歌之舟在人类心灵的宇宙中邀游的歌者,我们首先想到李太白。

一、少年情性,呼啸山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传说母亲生他之前,忽梦太白金星入怀,通体灿烂辉煌。醒来产下一子,其貌有若白玉,缤纷祥云相护。他因此以白为名,字太白。

诗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自5岁时随父迁居在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的青莲乡,故以乡望为号。

李白的家世亦是一个扑朔迷离的谜。父亲叫李客,应该是一位不错的商人,所以家道比较富裕。李家祖上在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附近)。一说其远祖是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但就连李白本人也难于稽考。因避隋末乱世,李家辗转流落到西域,到了李客这一代才迁回内地、客居蜀中。

这位未来的诗仙,在蜀中整整待了20年。他的全部人格志趣、文化修养和生命追求,都在天府之国的蜀中有了雏形。

蜀中自古多才子。成都人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期最好的赋家,而西汉末年还有另一位最著名的辞赋家杨雄也是成都人。两位成都人把大赋这一雄奇博大、铺扬蹈厉的文体发挥到极致,使得大汉王朝的声威得到了张扬,皇帝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文人的才情得到了倾泻,更使得李白、苏轼这样的蜀中后学有了更为亲切的偶像,能够从小树立自己的凌云壮志。

高举建安风骨的旗帜,把绮靡纤弱的六朝诗风扭转为刚健爽朗的初唐诗风的,还是著名的蜀人陈子昂(约659~700)。子昂逝去而李白出世,陈、李的生命接续与诗歌创作联翩而至,他们一先一后,把唐诗营造成一个活泼泼的大千世界。

博览群书、效法乡贤、笃信道教、隐居山林,这都是李白的志趣追求之所在。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对阴阳五行都十分在行。

他对太公、张良和诸葛亮等先隐后出的智者佩服不已,少年时还真的与一位名叫乐岩子的朋友跑到岷山上隐居,巢居数年而不入城市。他们与奇禽野鸟的关系十分亲密,只要一声唿哨,百鸟都会来朝拜;当然对百鸟而言,更为重要、特别在乎的其实是他们手中的食物。

如此艰苦卓绝地标新立异自然是为了惊世骇俗。据说连巴西太守都为之惊动,慕名进山,力劝他们去参加“有道科”的考试。而李白他们为了更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身价,居然对太守的邀请不予考虑。不予考虑的后果,当然是不再有官员理睬他们。山上生活毕竟太原始、太寂寞也太痛苦,两位年轻人渐渐坚持不住,最终一无所获地败下山林,落荒而逃。回到家中之后,肯定又遭到家长的一顿臭骂。

在山林不为神仙,在人间便为侠客。侠客需要拥有过人的武艺,所以李白“十五学剑术”,舞得一身好剑。年轻人学武艺,往往喜欢学以致用,打抱不平。血气旺盛的李白也不例外,一时性起,任侠发怒,“尝手刃数人”,至少也利剑劈伤了好几人。

有人说,李白杀人是为了路见不平,尤其是见不得女孩子受欺负,所以才拔刀相助,显示出英雄救美人的气概;有人说,李白杀人是因为客居蜀中,家道殷实,当地人对这家西域来此的商人,颇不友好,处处相逼,这才使得忍无可忍的李白拔刀相向……

也许被杀者是乡间的几个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小流氓,也许李家拿钱安抚了小流氓的家人,反正李白的杀人行径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成年后的李白还想进一步拜舞剑高手为师,以此作为报效朝廷的一条捷径;老年时的李白还想仗剑从军,建功立业,这都是李白侠客情结和剑术技痒的持续发挥。

此时李白年方19岁。他曾满怀着热切的憧憬,拜谒过以礼部尚书外放益州长史的苏颋,并将自己的诗文作品呈献给这位朝廷的官员看,希望得到苏尚书的推荐。尚书老于世故,不愿冒冒失失地荐举这位毛头小伙子,但却仍然对才力充沛而学问尚嫌不足的李白寄予了高度期望:“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与相如比肩也。”

尚书毕竟是尚书,他一眼就惦出了李白的分量。

李白在少年时期所写的诗歌,虽然保存不多,但有若吉光片羽,弥足珍贵。比方他咏著名的《望夫石》:

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

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方霭内,犹如待夫妇。

诗写得很有情趣,带有一种永恒的期待感和淡淡的悲愁意味。但是又太规整,太拘泥,不像他后来天然明丽的诗风。

太白少年情怀中流泻出来的两首被大家公认的好诗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峨眉山月歌》。前诗为: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