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九死其犹未悔——诗祖屈原(15)

 

屈原诗歌中仅次于《离骚》的第二首长诗是《天问》。这是一首用艺术方式进行科学探讨、神话研究和天道论证的极为罕见的诗篇。

全诗一共提出了170多个有关天地万物的基本问题。许多问题,即使拿到今天来看,也不能说天文学、物理学所做出的一些解释就一定正确。

例如宇宙初开,混沌一片,谁能考究它?天地阴阳究竟是如何形成,日月星辰又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江河东流,永不满溢?为什么有的地方永远处于黑暗之中?

在诗人的世界里,自然、现实、历史、神话全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也是楚民族特殊的性格。所以诗人会把神话当成事实而进行努力的探究。

那位女岐娘娘未与男性交合,为什么能生九子?后羿射日,究竟是如何开弓的?如果人能够长生不老的话,那么究竟何时是生命的尽头?“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天道恢恢,究竟是怎样沿袭下来的?

《天问》中所提的许多问题,是每一个人在孩提时候都想竭力弄清楚的事。长大之后,多数人正因为弄不清楚,所以庸庸碌碌,不去管它。唯有诗人能以赤子之心,试图探究世界、打量万物,跳脱污浊的尘世,进入求知格物的纯净天地。

可是诗人毕竟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世界,他还得回到现实生活的苦难状态中来,用他全部的情感、良知和胸怀,把楚国人的一应痛苦全都尽收心底、遣入笔端,直到心弦绷断、生命中止的最后一刻。

十五、老来情更重,国破身先亡

屈原的情诗深挚婉转、独步千古。

在洞庭湖畔踽踽独行的时候,如果没有对恋情的回忆、品味、向往和交织重构,屈原就不是一个多情的屈原了。

他那11篇分别祭祀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美妙乐歌,绝对不全是庄严、威严的颂神歌,反倒更像是深情婉转、令人欲仙欲醉的情歌。对湘君、湘夫人的描摹不是在写婚后的美满进行曲,而是浓墨重彩地在描摹婚前的苦恋,而且是否一定以婚姻作为目的也未可知。那湘君为了等候湘夫人,为她在水中尽心搭建了荷屋花房,并遍请神灵来庆贺……

结局总是令人遗憾。使得湘君望眼欲穿的湘夫人,并没有如约前来与之相会、与之荷屋花房共枕眠!男人的痛苦、哀伤和失望之极,全在那么隆重的仪式、热闹的场面之后倾泻而出,那是撕肝裂胆的情殇啊!

还有那位美丽山鬼的苦恋。单相思始终是陪伴苦恋最为忠实的朋友。她只能委屈地“怨公子兮怅忘归”,反复品味春去红颜老的极大恐怖,眼见得永不停步的时光盗贼,始终不懈地偷去了她千金难买、无比宝贵的青春年少,她只能万分无奈地放声哀歌:“岁(年岁)既晏(迟,晚)兮孰华(爱、宠)予!”

可以说整组《九歌》中,都充盈着感人至深、撼人心魄的情绪,都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浸透了凄苦的恋情美。

《九章》是屈原的另一组诗歌集萃,包括《橘颂》、《哀郢》、《惜诵》、《涉江》、《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9首。其中大部分诗歌都是诗人在流寓江南、穷愁潦倒时所作。

《哀郢》一诗,道出了诗人选择自尽之路的起因。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将军白起一鼓作气,大破郢都,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就连楚国君王的祖墓也被掘地三尺,曝骨于光天化日之下。

现任楚国国君顷襄王溜得最快。他见事不妙,赶忙逃到陈城(今河南淮阳)去躲兵荒、避战乱。许多平日里慷慨激昂的文臣武将也纷纷作鸟兽散,各自逃生去了。

只苦了那些无车无马的穷困老百姓。他们四处逃亡,流离失所,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乱兵杀死、被流民挤伤,被饥饿与绝望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屈原目睹百姓们的惨状,万分悲哀地感叹道:

皇天之不纯命兮(天命为何如此反复无常),何百姓之震愆(百姓无辜,为何遭此动荡)?民离散而相失兮(颠沛流离中家人走失),方仲春而东迁(二月里楚王室东逃陈城)。

首都沦陷,国破家亡,屈原早就料到但却无力回天的大灾大难终于发生了。作为一介忠臣,他却无法挽救国运衰微、气息将绝的命运,那么,他在人世间苟延残喘的根本理由已不复存在,他的全部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也荡然无存了。

穷途末路之时,还有最后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选择悲壮的死亡。国将不国,人还能立身为人吗?

连国家都很快要被灭亡了,那位亡国之君顷襄王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了屈原的命运?屈原却还在自觉自愿地继续他的流放生涯。白天黑夜,梦魂相守,屈原哪一天忘却过郢都,哪一天忘却过国家?诗人还是没有办法使自己沉郁的心灵开朗起来。就在诗的结尾,诗人表明了有家难回、有冤难申、无罪遭逐、死不瞑目的意向:

曼余目(放眼观望)以流观兮,冀(希望)一反之何时?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头朝着)丘(指出生之地)。

信(实在、确实)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那天,屈原长发披肩,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气色凄惨,在江畔踽踽独行,漫步苦吟。

一位老渔翁看到诗人,很是诧异地问道:“这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如此模样,独行到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