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九死其犹未悔——诗祖屈原(14)

 

诗人还沉浸在悲痛与凄美的艺术氛围之中,他还不知自己又要被新一代楚王、令尹们现开销了。

早在怀王被囚之时,子兰就谋求当上国君;但是令尹昭睢坚决拥立法定太子田横为顷襄王。昔日的浪荡公子田横,现在作为顷襄王上台之后,非但不感谢昭睢之恩,反而将其撤职,由子兰担任新一任令尹。

子兰对死对头屈原非常不满,这种不满又随着老百姓对屈原的敬重和拥戴,在子兰心中迅速演化为不共戴天般的仇恨。

与阿哥顷襄王商议之后,兄弟俩一致决定把屈原赶走,赶得远远的,最好把他流放到数千里古云梦泽去,让他永远也回不来,免得他在京城蛊惑人心,处处与咱哥俩作对。

一道轻巧的诏书,赋予了屈原无比沉重、万劫不复的流放生涯。

十四、忧愁谱《离骚》,无语问苍天

从44岁开始,屈原就被流放在楚国的江南地区,活动范围在今天的洞庭湖区域,长期徘徊在沅、湘一带。

在长达18年的流放生涯中,屈原写下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诗章。悲愤出诗人,屈原是最好的例证。

《离骚》一共有373句,2490个字,是屈原所作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离骚,有的学者解释为遭遇痛苦和牢骚,也有人解释为谱诗托志、离开牢骚。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屈原本传》中分析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作为一位爱国贤臣,屈原多么希望泱泱楚国能够励精图治、奋发向上,最终统一中国啊。可是他的正确举措、英明建议和斗士的精神,总是为那些目光短浅的势利小人所拒绝、所反对。

就连那么伟岸的君主,也被那一班腐朽的旧贵族、那班既得利益者们巧为蒙蔽;结果不仅屈原本人长期遭到迫害,而且楚国这艘大船也在蛀虫们的噬咬之下、在强秦的攻击之下逐渐倾斜乃至下沉……

《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的美好追求以及与“党人”们的激烈冲突。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之路,化而为对美人香草的热恋与追求。所以他才抱着极大的紧迫感要采取迅速的追求行动: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所以诗人要抓住良机,引导美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但是任何追求都不可能是一相情愿、一帆风顺的。美人也好,政治家也罢,多数情况是选择流俗,抛弃崇高。

尽管诗人为之左右说项、前后奔走、上下抒情乃至于指天发誓,然而,美人最终还是一改初衷。那些无耻小人们都对诗人群起而攻之。失去希望的诗人,只得服用木兰球菊为食,聊以自我安慰;集荷叶莲花为衣,象征独善其身。

但是要做到抛弃社会、独善其身,那又不是屈原的做派。他终于还是提得起、放不下,决难逍遥自在地仰天长啸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为了守住自己的清白,固守纯洁的理想,诗人不怕“体解”分尸,不怕投水自尽,“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诗的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天上地下的审美追求。

女须劝他明哲保身,灵氛劝他去国远游。诗人穷尽古往今来的美女,仙山琼阁的佳丽,最终都无一成功。天门为之紧闭,天帝无法交通。

在百无聊赖之下,心灰意冷之际,诗人本来要作高蹈派;飞龙瑶象,凤凰承旗,车马千乘,天乐洋洋,诗人要去作潇洒的宇宙巡游去了。

可是正待启程的那一刹那,诗人忽然看见养育他的旧乡故土即将蒙难,于是“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诗人最终还是留下来,与蒙难的祖国和苦难的民族同生死、共命运,并决定以死抗争,唤醒世人。

《离骚》作为先秦最为完整的政治抒情长诗,奇幻诡谲,腾挪变化,波澜起伏,云蒸霞蔚,吞吐宇宙,气象万千。

举凡爱情与政治、现实与理想、天上与地下、过去与未来、生存与死亡,全都在诗中交织成为回环往复的交响音诗,洋溢着万劫必复的故土情思和爱国情怀,体现出所有中国抒情诗歌都难于比拟的磅礴大气和生动、积极、健康、强悍的浪漫主义雄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漫长的求索之路必然通向确定不移的理想。从《离骚》看屈原的理想,实际上就是宏伟的政治理想。理想的核心是君,臣民包裹在外围。君王圣明、臣子贤达、民生安定构成了屈原政治理想的三大层面,而最终的旨归还是在于一统中华的千古大业上。与其说他曾反复讴歌尧、舜等古代圣君,还不如说他在呼唤并铸造从楚国崛起的政治巨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