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九死其犹未悔——诗祖屈原(12)

 

十二、秦楚缔结姻亲,屈原流放汉北

张仪不死,楚难未已。

一切人算都胜不过天算。张仪也没有料到对他言听计从的秦惠王居然早赴黄泉,而继位的秦武王压根就不信任他。

张仪无奈,只得闷闷不乐地回到魏国。此时想起楚国那么多冤魂野鬼,恐怕都与自己的阴谋有关,于是精神恍惚,夜梦妖精索命,顿时惊怖而亡。

秦王、秦相不死则已,一死就一大片。继秦惠王和张仪之后,即位刚刚四年的秦武王,也于公元前306年命丧黄泉。人死如灯灭,政治家们的一切野心和豪情,顷刻间都毫无意义地灰飞烟灭。

现在是秦昭王继位。秦昭王立足未稳,加之其母本为楚女,因此上任不久,就与楚国定下了黄棘(今河南新野)之盟,并商议互通姻亲,再续秦楚血缘之好。

黄棘之盟的激烈反对者,还是不识时务的屈原。

屈原对所谓秦楚联姻嗤之以鼻。他认为老虎一旦长大,狮子一旦哪天睡醒,总还是改不了吃人的本性;疏远齐国,疏远了其他同盟国,这才是最大的损失。因为最大的心腹之患必是秦国。当今天下,能够吃掉楚国的,也只有秦国一国。

楚怀王对喋喋不休的屈原深感讨嫌。这书呆子不识时务、不领潮流、不懂权变,老是讲那些联齐抗秦的旧原则有什么用处?而且屈原在好几次朝班上言辞激烈,咄咄逼人,太不给楚怀王面子。

怎么办?放逐他,让这个书呆子到乡下去清醒清醒,呼吸一些新鲜空气!

于是,屈原27岁(公元前313年)时从左徒之职被降为三闾大夫,这是他政治事业的第一次低潮;相距约10年后,36岁的屈原又再度被那些误国的权奸围追打压,遭受到贬谪乡下的不公正待遇。险恶的政治斗争,又将屈原从波峰浪尖之上,一下子抛到了落差极大的谷底。人的一生,能有几个10年,经得住几次打击呢?

离开郢都,前往流放地汉北,屈原的心底荡起了阵阵波澜。他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汉水上游的郧县、襄樊一带。

烦闷忧伤、愤懑不平到了极点,他便写下了沉郁的《抽思》诗篇: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但无论怎样失魂落魄,屈原仍把自己比成是轻盈的小鸟,绝世的佳人,虽说有着浓重的陌生感:

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他把自己比成无人赏识的佳丽,唯有愁苦相伴;唱起忧伤的歌儿,他自己安慰自己,自己舔干精神上留血的伤口。在汉北,屈原至少被下放了5年。可是自己吃苦受难倒在其次,他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国家大事,不在为楚国的一连串灾难而揪心。――――――――――

你看秦楚议和之后,齐、魏、韩三国痛恨楚国破坏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局面,于公元前303年合力进攻楚国。怀王只得将太子田横送到秦国当人质,哀求苦恼地请秦国前来解围。

你看楚太子田横自小教养不够,在秦国为非作歹、打架斗殴,在杀死了一位秦大夫,犯下人命案后连忙逃回楚国。

秦国便以此为由,与齐、魏、韩三国一起,组成多国部队攻打楚国,斩将掠城,令楚兵陈尸两万,血流漂杵……

再看输昏了头的怀王,又将太子田横送往昔日的友邦齐国为人质。秦国重新发怒,再逞虎狼之威,于公元前299年再攻楚国,轻而易举地侵占了楚国的8座重要城池。

齐国久受楚国欺骗,尽管有楚太子田横在此,这时候也依然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坐山观虎斗……

屈原不忍国家蒙难、将士捐躯,眼中流泪,心底流血,和着血泪写下了威武悲壮的《国殇》,为那些前仆后继的民族英雄们安魂,表彰了勇士们不可战胜的浩然正气: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神!

写战士们奋不顾身、血战强敌的战斗,描摹了勇士们视死如归、壮心不已、死战到最后一刻的感人情态,最后祈祷烈士们勇武刚强的英灵早些各得其所,或为正义之厉鬼,或为威武之神圣。在中国诗歌史上,很少有描摹战争场面的诗歌能写得如此威武雄壮、浩气磅礴、慷慨悲歌、力拔千钧。在屈原自己的诗歌中,《国殇》也具备自身独一无二的强悍力度。

屈原在汉北流放了许久之后,他的一些流传甚广的诗歌,终于为楚怀王所看到。想到屈原的高妙才气与一贯忠诚,怀王终于解除了屈原的流放令,让三闾大夫重新回到朝廷中来。

年满40的屈原,总算活着回到了郢都。

男儿正值盛年,其志高远,其心坚定,其情最真,其路正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