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九死其犹未悔——诗祖屈原(5)

 

楚军追来,找不到船,都站在江岸观看。

周昭王想,这真是天不亡我,楚军其奈我何?正在手舞足蹈、甚为得意之时,只见江心的水越来越急,浪越来越大,船儿在风浪拍击下,一会儿就裂开了许多口子。周昭王忙与亲随用衣服去堵,可是那里堵得住?

又一个滔天大浪打过来,小船彻底地分崩离析,周昭王和几位亲随只在水中挣扎了几下,就喝足了江水,沉在江底喂鱼去了。

这艘专为周昭王定做的“救命船”,原本就是精心设计的催命船。整个船体没有用一根船钉,全是用胶水粘成。一旦风浪拍击,岂有不散架之理?

这便是楚人的智慧,不用刀杀周昭王,而让“天意”指挥下的江水去溺杀周昭王,这样可以在外交上争取许多主动的发言权,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军事实力的强大威慑,以及综合国力的整体强盛。

公元前9世纪初年,楚王熊渠再也不耐烦以那种委屈、顺从的口吻去与周王朝啰唆,哪怕就连表面文章也不肯做给北方人看。他干脆完全撇开周王朝的任何认可、册封等诸多控制,建立起完全独立自主的楚国,并使楚国成为与周王朝分庭抗礼、在南方最为威武雄壮的一统王朝。

公元前8世纪,楚文王做出了一个迁移国都、谋求发展的重大举措。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必须要源于归乡、走出归乡,到一个更大、更广阔、更有回旋余地的天地中去展翅翱翔。

经过多次勘定风水形势,反复研究地理环境,楚文王看中了归乡下游不远的郢城。这里是江汉平原的腹心地区,由长江和汉水贯穿其间的江汉大平原则是长江中游地区最为富庶的地区。楚国要发展,就必须从偏僻的山区转到繁华的平原,正式迁都于人烟稠密的郢城,接下来才有可能谱写一统天下的辉煌篇章。

迁都之后,为了树立国威、张扬士气、鼓舞百姓,文王用兵四方,一下子就兼并了39个小国,成为雄踞于南方、崛起于中华的泱泱大国。

这下子,就连现任周天子也不得不承认大楚兴国的既成事实,他还派来使者,假惺惺地赐来许多精心腌制的干肉,只要楚国不进犯北方就行。

公元前7世纪,楚庄王又兼并了26个小国,在春秋五霸中傲视群雄。

经过千年的发展与征战,战国时的楚国成为七强之首。东到东海,西到四川,南到两湖,北到湖南,几乎全部江淮流域都并入了楚国的版图。

有道是齐楚燕赵韩卫秦,七分天下有其地。但是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的土地全部加起来,也比楚国一国多不了多少。

早在楚威王时,作为“天下之强国”的楚国就拥有了极大人力、物力、财力和军力,《战国策·楚策》中再三感叹说:

此霸王之资也!

天下莫能当也!

战国以来,周王朝连名分都不值分文,因此实在是微不足道。倒是那一西部大国最可畏惧。

当时,在陕西、四川等西部地区崛起的秦国,已经成长为国力强大、军力庞大、野心极大的虎狼之国。它所采用的“连横”外交政策,就是要将东方六国“合纵”抗秦的松散联合体加以间离开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最终吞并六国、统领中华、一统江山、独霸乾坤。

唯一能够与秦国一争高下的,也只有楚国一国。“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广泛说法,表明唯一有资格和实力统一中华的,非秦即楚。

问题在于楚国目前所处的历史地位最为尴尬。楚怀王时代,正是楚国开始由盛转衰的时代。楚怀王本人也正处在由英明到昏聩的节骨眼上。

进一步,扭亏转盈,富国强兵,坐拥天下。

退一步,每况愈下,坐失良机,沦为秦臣。

只要楚国君臣继承传统、励精图治、变法革新、发愤图强,统一全中国的宏图伟业,非楚人莫属!

想到这里,屈原不禁热血沸腾。匡扶天下,此其时也!

六、扶摇直上,立法图新

屈原来到朝廷,受到了楚怀王和朝臣们的热情欢迎。这么一位英俊青年,居然能够指挥乡党,智破秦军,因此大家都喜欢他,从屈原身上看到了楚国的希望。

当时的楚怀王,还是位奋发有为的君王。他曾担任过六国同盟的“纵约之长”,率领六国联军抵御强秦。

他曾清醒地认识到第三大国齐国的重大战略地位,只要联齐抗秦,秦国其奈我何?

他还十分英明地让屈原在内政外交方面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内政方面,让他修改宪令;外交方面,让他做联齐抗秦的最佳使者……

欲要重用他,先需栽培他。楚怀王先将20出头的屈原,留在自己身边当文学侍从,让他对宫廷政治有些最为基本的了解。

是金子总会发光,是明珠定能闪亮。怀王见屈原为人朴实、见解高妙、文章又好、见识又广,因此对这位同姓小宗亲特别赏识、分外重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