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九死其犹未悔——诗祖屈原(4)

 

三是灵牛献绦的传说。

普天下的耕牛都有缰绳勒住牛鼻,耕牛这才能听从人的指挥。唯独乐里坪的耕牛从不用绦(缰绳),成为满世界的一大怪事。

原来屈原擂鼓退敌的业绩传开后,连京城郢都也哄传着他的大名。好几位元老联名推荐这一英俊少年,楚王亦对这位王室同宗之后深感兴趣。

于是便有一道诏书下来,专门提拔少年才俊屈原到京城任职。

乡亲们都来道喜祝福,恭贺他平步青云,为国效忠。

送别屈原时,一位老邻居说:“自古晋京做官之人,都要给君王送礼进贡。小屈原,你拿什么土特产去进贡呢?”

屈原笑了笑,指了指刚刚捆扎好的竹简,朗声回答说:“我要进贡的就是这满满两大捆治国安邦之策!”

向父老乡亲们一一揖别后,屈原挑着沉重的竹简,跋山涉水,先后过了凤凰溪、响鼓溪。不料走在一处田埂上时,忽然脚下一滑,挑绳绷断,竹简撒了一地。

屈原正焦躁时,一位正在耕地的农夫走了过来。他见此情景,便帮着屈原将挑绳结了起来。可是挑绳已朽,结好的绳子一拉就断。最要命的是那些竹简的编织绳也大半绷断,这可真是急死人的事!

农夫知道屈原的国事要紧,不可延误,便提议将牛绦解下来绑扎竹简。屈原知道牛绦伏牛的重要性,哪里肯依?

这下可好,一人要解绦,一人决不从,二人争执起来。

谁知那头大黄牯有若深通人性一般,它一溜烟跑过来,在岩石旁边三擦两擦,就将鼻绦擦断,用尖角将其挑到农夫面前。

农夫与屈原也来不及诧异,忙将牛绦拆成一道道细绳,很快就扎起一捧捧竹简。可是竹简那么多,光一根牛绦拆下的绳子,又怎么够用?

正在此时,大黄牯又仰天长啸,作呼唤状。顿时,远远近近的99头耕牛都先后跑来,纷纷将99条牛绦呈送至屈原面前。

屈原当然是又喜又忧。喜的是竹简可以全部扎好,忧的是耕牛无绦,以后怎能乖乖地耕田犁地?

农夫帮屈原把全部竹简扎好后,就吆喝着大黄牯下田耕地了。说也奇怪,那大黄牯虽无牛绦驾驭,但却随着农夫的口令,进退随人,十分听话。

屈原拜谢了农夫之后,一路行来,只见适才献绦的耕牛全都乖乖地勉力耕地,比那些有绦之牛,还显得更为听话卖力。

从此以后,乐里坪的耕牛全都听从口令,不用绦绳,这也成为楚国一景。

五、登高望远,抚今追昔

沿江而下,屈原来到京城郢都(今荆州城附近)。

郢都位于江汉平原中西部,这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在一马平川的大地上,繁华的京城巍然矗立,气势非凡。

对京城神往已久的屈原一进城来,就特意拾级而上,攀上城头举目四望。

但只见郢都之内,店铺林立,驰道之上,人马稠密。大江如带,自天飘下,长湖若盆,由地捧出……

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美不胜收的景致,洋溢着小屈原爱国的豪情;抚今追昔的沉吟,更激起他凌云的壮志。

遥想当年,岁月茫茫。先王创业,举步维艰!

《左传》有言:“昔我先生熊绎,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

楚人走出山林,开化文明,拳打脚踢,蔚为大国,经历了多少年、多少代的辛勤耕耘、苦心经营、安内交外乃至浴血奋战啊!

所以墨子曾深为感叹地说,楚国“始封之时,其土之方,未有至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有至数万人也”。后来因为楚人勇猛善战,不断斩关夺隘、开拓疆域,所以迅速壮大成为谁也不能小看的大国。“以攻城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也!”

楚人逐渐发展壮大之后,北方人依然视为“被发左衽”之族,“南蛮       

  舌之人”。周王朝一次次兴师动众,大军南下,对他们心目中的“野蛮民族”兴师问罪,名之曰“奋伐荆楚”。

但是楚人却偏偏压不垮、打不烂,愈战愈勇,越打越强,疆域与版图也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不断拓展,有种天生不信邪、不畏死的抗争精神和发展气魄。

公元前11世纪,自以为是的周昭王亲自督兵南下,征讨楚人,结果楚兵在汉水一带奋起反击,将北军打得落花流水。威风不可一世的周天子,也只得随着潮水般败退的乱兵,逃到汉水边上。

眼见得黑压压的楚军追杀过来,周昭王顿时失了主意。他与几个亲随奔至江畔,就再也无路可走了。都是一群北方旱鸭子,下得水去,必死无疑。

忽然,一位亲随在芦苇荡中发现了一艘小船,急忙带领周昭王跳到船上,将船朝江心划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