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友谊的精髓之一“对人忠诚”就讨论到这里。现在看看第二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和评价与坏人的友谊,以及坏人与坏人之间的友谊?为方便理解,这里所说的坏人指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行为倾向的人:重利轻义,无视道德,屈从于本能,把他人完全当作工具,易行恶不易行善。
让我们再次以父子的对话作为开始:
父亲:友谊不只是忠诚于那个独特的个体,它必须是一种长期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忠诚。
儿子:那是什么意思?
父亲:这么说吧,我年轻的时候,有一首流行歌曲叫《那就是朋友》,演唱者是美国歌手狄昂. 华薇克(Dionne Warwick) ,有一段歌词是这么写的:
不断微笑,不断闪光你知道你永远可以依靠我,确定无疑
这就是朋友
无论顺境逆境
我永远支持你……
儿子:“我同意朋友什么时候都是朋友,即使是在‘逆境中’。我的问题是:要是他们正在变坏或者已经变坏了呢?我们是否还要‘永远支持他们’?”
儿子很明显被以下两个问题困扰:
1. 对于友谊的分类:好人与坏人之间、坏人与坏人之间能建立真正的友谊吗?
2. 对于友谊的道德价值:我们是否应该忠于一个坏人朋友?先看第一个问题。
不同类型的友谊
第一个问题涉及对友谊的分类这个概念问题。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早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就有所讨论。书中把友谊分成三类:
1. 为寻求快乐的友谊。
2. 为寻求实用的友谊。
3. 为了朋友本身的友谊。
根据这个分类,亚里士多德认为坏人之间也可以建立前两种友谊:“快乐的和实用的友谊,好人和坏人之间也可以基于此建立友谊。”不要误以为亚里士多德很包容或认可好人和坏人、坏人和坏人之间的友谊。一方面,他的确给了他们“友谊”这个美名,但另一方面,他也谴责了这种关系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是来自于快乐或实用的。这里有两个论点:第一,坏人只有为了快乐或实际利益才能够爱或关心别人;第二,任何基于快乐或实用的友谊注定是偶然的、工具性的、不稳定的。也就是说,一方面承认坏人与坏人(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爱与关爱可以用“友谊”来指代;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其实不愿意赋予这类友谊什么道德价值,因为一旦预期中的快乐或利益无法实现,友谊很容易破碎。
我们很容易认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基于功利目的的友谊没有道德价值。事实上,这类友谊在现代社会根本称不上“友谊”,现代社会的人们普遍认为,对于某个个体的独特价值观和兴趣的忠诚才称得上友谊。对于这些最终基于利益的关系,我们不如称之为“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或“雇佣关系”,而非友谊。这只是用词上的问题,不会引起太大争议。亚里士多德说不定还会同意我们(不把这类关系称作友谊),因为他对基于快乐或实用的友谊都不看好。
至此,我想大家都猜出了第二个论点,那就是,基于快乐或实用的关系(不管是否称作“友谊”)没什么道德价值。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个论点,即坏人只可能建立基于快乐或实用的友谊,还有待商榷。我们将看到还有其他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如果好人和坏人、坏人和坏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基于快乐或功利,那么,就不能排除这里有真正的、高贵的友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