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我们的神经构造确实为追逐个体私利和互相竞争做好了准备,但同时也为警惕恶做好了准备。在进化研究方面,这些倾向都是有意义的。它们被植入了人类的基因结构和神经系统。它们是人性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仅仅只是硬币的一面而已。几条思想路线都表明,"经济人"的假设及其支持者们目前正在经历一种信仰危机,即这个人性模型是不是人性故事的唯一组成部分。
经济学家们自己也在扪心自问,追逐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是不是人类行动的核心动机。在1988年出版的《理性之中的激情》(Passions within Reason)一书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作者满怀激情的论述。此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是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他列举的一系列发现表明,人类并不是只会为了追求快乐兴奋而不停推动横木的小白鼠。这里,我也可以举一个例子:从个人欲望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当我们在一个永远不可能返回的小镇上匆匆忙忙吃完早饭之后,我们为什么会付给女招待小费呢?这个代价不菲的行为确实没有个体收益可言,我们也不能指望自己能够得到互利互惠式的回报:我们并不能指望下次光顾这里时得到更加周到快捷的服务,甚至在那些看到我们慷慨赠与小费的其他食客眼里我们的声誉也并不会因此而提高。弗兰克发现,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时常点缀着一些损害自身利益同时造福他人的行为:我们向同事慷慨解囊,我们为了造福遥远他乡的儿童或者保护其他动物而向慈善事业捐款,我们还会花高价钱购买女童子军出售的小甜饼。弗兰克还发现,长期关系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仁率较高的情感,比如同情、感恩以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