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眷村》:眷村走透透(4)

为了方便大批眷村子弟就学,军方陆续成立军人子弟学校。现在的台北市怀生国小、桃园县陈康国小、新竹市载熙国小、台中市省三国小、台中县汝鎏国小、云林县拯民国小等早期都叫空军子弟小学。1967年左右,军方转交地方政府纳入正式教育体系,各校并改以空军英雄的名字作为校名。桃园县杨梅镇埔心地区因为聚集了七八个眷村,地方政府于是成立四维国小以满足学龄儿童的需求,虽然这所小学名义上并不是军人子弟学校,也有少数闽客籍学生,但实际上也相去不远。四维国小的校徽以梅花为底,交错着毛笔和步枪,文武合一的意义与眷村特质颇为契合。

也许在父执辈军人身份的耳濡目染下;也许父亲壮志未酬,所以希望子女克绍箕裘;也许因为父亲在军中有良好发展,官运亨通的他想庇荫子孙;也许受到同辈邻居同学陆续就读军校的气氛影响;也许受制于家无田地财产和社会关系的劣势,“职业军人”成为许多眷村第二代的选择。投身军旅多年的父亲们,对于子女就读军校的态度有两极化现象:有些孩子不爱念书或冥顽不灵,家长强力主导他们念军校,期待严格的军事化教育能重塑性格与人格;但也有些父母坚决反对子女步上后尘,希望他们好好念书,能开创不一样的人生。或许因为戏曲是眷村人的重要精神寄托之一,有不少眷村子弟被送进隶属军方的陆光剧校、海光剧校、复兴剧校、左营豫剧队等,学习“长枪、短打、身段、唱腔”,以及剧情里的忠孝节义,寻找自己“生、旦、净、末、丑”的人生位置。

经历几十年光阴,一般军人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拮据到过得去,外省长辈常灌输下一代的观念就是:“读书是唯一翻身的机会,家里没能帮什么,只有靠你自己了!”在六七十年代,一句顺口溜“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清楚点出年轻学子努力的人生目标。这股风潮眷村子弟也没错过,就算念的不是台大,争取到美国留学的意志一样强烈。要留学,没钱哪里动得了!家里头一点黄金首饰能卖的就卖,可以抵押的就抵押,再不然父母就拉下老脸向人借钱,只要能把孩子送出去,哪怕是倾家荡产都愿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