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决定高度,专注决定深度
读《大匠无弃材:国企用人之道》
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组织部 谭成庄
大约七年前,我看到了本书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单单是 “大匠无弃材”这个名字,就有极强的冲击力。坦率地讲,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此一说。今年与作者闲聊,提及此事,他说:“你第一次看到,这很正常,我用了这句话后,一直还以为是自己的原创呢,直到最近才知道,曹植在《当欲游南山行》里有‘大匠无弃材,船车用不均’,韩愈在《送张道士》里有‘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虽为此前的孤陋寡闻而惭愧,但暗自惊诧于与古人的契合。”
这不由得让我再一次肃然起敬。要知道,那时他从事干部管理工作仅四五年,不论是励志还是立志,都足以使我们敬佩。
就领导工作而言,“大匠无弃材”是一种心胸、一种境界;就干部管理工作而言,“大匠无弃材”是一种思想、一种原则。毫无疑问,一个领导者,一个专业人员,如果把它作为实践的导向,那背后的动力,一定是强烈的责任感--对事业、对企业、对干部自身发展的强烈的责任感。
其实,能够把这些年来的思考和实践写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感的驱使。有过十年以上干部管理工作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但能够认认真真地对思路进行梳理、对实战进行反思、对专业进行检讨的,还不是很多。长期以来,关于干部管理工作的认知都被私人化了,那些独一无二的经验和思想,只与当事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提升有关,这种垄断显然是一种认知的浪费,毕竟,获得干部管理工作机会的只是极少数人。在一个以知识管理而著称的时代,我们非常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像作者这样负责任地把
特定岗位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系统地与大家分享,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把个体的认知变成组织的认知。
记得作者常说这样一句话:“有用的制度不是定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这里可以借用一下:“有用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认知的分享,这就是我给这本书的定位。基于这样的定位,我建议读者阅读时一定要抱着这样的心态:第一,作者对于书中涉及的问题是有发言权的;第二,作者是从实践的角度而不是学者的角度研究这些问题的;第三,我们阅读它的目的不是寻找处理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寻求思路与启示。我觉得,作为一种分享,无论是观点还是实践,是对是错无关紧要,关键是有人在这个岗位上曾经这样想过、这样做过,这就是参考,这就是借鉴。有了这样的心态,无论从管理者还是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兼具这两种角色),你都可以看到理想、看到责任、看到追求、看到探索、看到思考、看到原则、看到方法、看到技巧,直至看到我们自身的不足与缺憾,进而引发对自我完善的思考。
与作者共事多年,且多年为其直接的下级,受益良多。他的坦荡、直率、鲜明、强烈、深刻历来都是人文合一的。这次邀我作序,窃以为已经超越了曾经的属位之别,当已完全视我为友,否则的话,以下论上,为大不敬。况且,我自知缺少他的执著、激情、敏锐与广博,难以驾驭本书之精义,只能如此略谈些先睹书稿的随想而已。可以肯定的是,大家读后必有与我一样的感受:境界决定高度,专注决定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