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是什么决定了形式(5)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新闻上天天在讲对钢材的需求量、对水泥的需求量、对森林的砍伐、对食品的供应保障、对石油的需求,数量惊人。包括人们现在这种没白没黑的工作状态,这所有的一切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中国人失去了过去的传统价值观,所有人都被欲望吞噬,像一个没有节制的机器,不知道哪里是终点。这种现实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恰好是对立的。让人感到滑稽的是,恰恰是这种西方文明启动的发展方式,在当代的中国得到发扬光大。这股强劲的欲望所表现出来的对地球的破坏,反倒强过了西方,让西方感觉到害怕。

现在西方人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攻击中国人,他们说你们现在都疯了,你们现在没有节制了。这个时候中国文化消极的部分反倒变成一个积极的因素。消解资本主义的东西实际上是东方传统的人生观,如果现在站在东方的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讨论,回到道、儒、释的一些思想精华中去,可能是更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在历史上倒退,这样挂钩不过是多一层保护。对于个人或者社会、民族来说,就不至于更多地受到伤害。我经常讲,作为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比较好的文化传承是一种福气,这种福气是别的民族、别的文化所没有的,作为中国人必须感到骄傲,同时这也是一种责任。我们要把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尽可能地多吸收,根据东方的传统,结合现代的理念,你的作品,还有你传达的媒介,这些相关的连接就立体了。

我希望自己往东方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角度靠得更近些。在整个文化体系里面,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必不可少的,它的这种信息太多,对人类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补充。只有在现实中,你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内涵如何转换为形式

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有不同的形象选择

绘画是以一种笨拙的方法去捕捉生活中最微妙的变化,它很慢,但它的短处也恰恰是长处。如果一定要以语言来谈论它,它是介于真实的电闪雷鸣和电闪雷鸣这四个字之间的语言状态。在没有文字之前,闪电打雷可以让人心里马上透亮,后来才苦思冥想出这几个字来描述给别人,我们使用得太多,被这几个字奴得时间太长,以至于忘了本意,只追求一种文字上的游戏,其实到了文字阶段,绘画已经是过去时,但它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绘画可以把其他艺术门类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永久地固定下来,它永远处于明白了雷鸣电闪之后再寻求表达的中间状态。

形象的选择,应该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有不同的表现,自然而然地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创作者与搞理论批评的人的思考角度不一样,他更多关注个人心理上的东西,找一些形象,慢慢地筛选,运气好的很快就做出来了,运气不好的弄一辈子都在外面,直到自己都麻木了,忘记了原本想做什么。我学习艺术那么长时间,等到了1989年的时候,隐隐约约觉得这个世界好像大得没边了。可是再大的世界,总得有个地儿是你待的地方吧。怎么办呢?没有依据告诉你靠什么来选择。可能是本能,回到最原始。那时准备6B到6H的铅笔一大把,全部削尖了,削得特别尖,磨得特别光,用6B的铅笔开始起稿,然后慢慢地到5B、4B……一直到6H……在上到另外一个台阶前,起点还是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从最原始的状态再往前进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突然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心里闭塞的东西被冲开了。我希望直扑我的主题,所以画面的背景是开放的。而一旦自己选定了使用某种形象或某种符号,必须给自己找到足够的人文理由,至少要说服自己,然后才能够继续使用和在上面发展。当时我有很多关于空间的考虑,这些考虑既有视觉意义上的,也有语言层面上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画画就像盖房子,做作品最重要的也是围出一片空间来。我通常是从视觉空间展开,然后把人引到一个新的意义空间中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