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回到上海,心情不佳,自认战事失利,责任难推卸。人或劝他说,自黄花岗起义以来,全国人心皆趋向革命,这就是了不起的成功啊!于是致电催促广东都督胡汉民,促他派数营兵力,前来壮大北伐队伍。胡汉民回电说,已公推姚雨平为正司令,马锦春为副司令,已向上海出发。黄兴与柏文蔚、林述庆等商量后,议定,北伐应将攻击目的推进到黄河南线,以期屏障将在南京成立的临时政府。同时要派出暗杀团,插入敌后,扰乱其大本营,相机夺取山东、河南。
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郊秣陵关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所有。
议和的事,袁世凯的歪脑筋动辄就有馊主意。此时他已受清廷之命,回京组织内阁。他以为必须攻克汉阳,方能挫煞民军锐气,这样谈判桌上才有足够的筹码。11月1日,清军攻陷汉口。同日,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交出全部军政大权,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黎元洪和黄兴、宋教仁等过高估计了袁世凯的力量和自身的困难,企图利用袁世凯和清朝贵族之间的矛盾,以大总统的位置动员他倒戈,将倾覆清廷的希望寄托于他。11月27日英驻华公使朱尔典向其国发电报告:“清军攻克汉阳,革军退避武昌,军心已挫。黎都督元洪现预备承认立宪政府。”起义军指挥层见北伐无望,且武昌也有失陷的可能,遂同意黎元洪通过英国驻汉口总领事与袁世凯联络。袁氏的密使刘承恩、蔡廷干过江,和黎元洪谈判。假座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各省代表议决,请黎元洪以大都督名义,执行中央政务,与袁世凯有对等之谈判地位。12月1日,双方议定停战三日。此后又拟定双方派出代表讨论大局。随后陆续签署六次协议,延长停战期到次年1月底。
12月7日,清廷命袁世凯为全权大臣,由他委派代表驰赴南方,讨论大局。于是袁世凯就委托唐绍仪为议和全权代表。南方十一省军政府则公推伍廷芳为民国议和全权代表,随同参赞有温宗尧、汪兆铭、王宠惠、钮永建,湖北特派代表为胡瑛、王正廷,这班人共组议和代表团。
其中,汪精卫刚于一个月前从监牢中赦免出狱,他和杨度组建了国事共济会,在11月底,给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写了一信,交袁克定的手下送往武昌,密约南北停战议和。两天后,他们抵达汉口,唐绍仪也来了,但这时得知,伍廷芳受张謇、赵凤昌等人说项,不愿来武昌,邀往上海谈判。于是,袁世凯又命唐绍仪赴沪讨论。18日,双方代表在英租界议事厅举行首次会议,南方主议题:清帝退位,建立共和。北方唐绍仪说:“共和立宪,万众一心,我等汉人,无不赞成。不过宜筹一善法,使和平解决,免致清廷横生阻力。今所议者,非反对共和宗旨,但求和平到达之办法而已。”则属话中有话。
不过就在唐绍仪南下前一天,清廷方面开出和谈条件,共有二十二款,其中说,大清帝国改号中华联邦共和国……但又说,第九条:国王例为世袭,但大总统以四年为任期;第十二条,国王为万世一系;第十四条,除大总统外,所有国民皆为臣民;第十六条,凡与国王为敌之国家或其君主或大总统,吾大总统亦视之为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