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名家十五讲(24)

第三,应该鼓励三代同堂,为政府分担社会压力。住房的设计,要吸收 新加坡等国的经验,多建祖孙同居的“祖房”,提倡祖孙同堂,并从购房费 用、贷款政策、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鼓励民众赡养自家的老人,同时也为 愿意孝敬父母的子女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从现在起,到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还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如果我们

思路正确,措施得力,应当能在弘扬传统道德的同时,较好地解决中国老年

人的赡养问题。

经过时间的考验和正反两方面的比较,近些年学术界开始冲破“文革” 以孝道为禁区的藩篱,出现了重新探讨和评价儒家孝道的趋势。1987年8月31 日到9月4日,中国孔子基金会与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在山东曲阜联合举办 “儒学国际讨论会”,会议收到的81篇论文中,没有一篇专门讨论儒家的孝 道。1994年10月5日至8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北京举办“孔子诞辰2545周年 纪念与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近118篇,专题讨论孝道的论文依然 没有。到1999年10月7日至23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举办“纪念孔子诞辰 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时,情况终于有了变化,会议收到论文116篇中, 有3篇专题讨论孝道的论文:张践《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彭林《儒 家孝道的再认识》、丁原明《儒家“孝”文化的意义梳理及其现代价值》。 在分组讨论中,这三篇论文引起与会者的兴趣和热烈讨论。在高校开始出现 了以孝道为研究主题的博士论文,199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康学伟, 在著名史学家金景芳先生的指导下,通过了题为《先秦孝道研究》的博士论 文,该文“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企图从历史的角度来系 统地考察它产生、发展的客观过程”。近年,有关孝道的论文已是与日俱 增,论述是角度也愈益多样。可以肯定,儒家的孝道将日益为学术界和各界 群众所正确认识,并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家庭和谐问题

袁正光

袁正光,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教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员,知识经济论坛主持 人,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协和医科大学等客座教授,中华研修大学研修生导师, 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市长培训中心等专题讲座教授,曾任中国科协办公厅主任、中国科协研究 中心主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华儿慈会秘书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时代的强音》《STS》 《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等。先后在“百家讲坛”、各高校演讲。

电影《梦断花都》中有一句台词:人世间最伟大的事情莫过于爱和被爱。

流行歌曲中有一段歌词:最浪漫的事情,就是我们手牵手一起变老,老 到走路都走不动的时候,我仍然是你手心中的宝。

这是人们对爱的感受,也是人们对爱的渴望。

在世界深陷金融危机的时候,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理查·莱亚德为 英国《金融时报》撰稿时写道:什么是进步?进步意味着苦难减少、幸福增 加。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类虽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幸福并未增 加。作者认为,人际关系——在家里、在工作中以及在社区的人际关系—— 是最重要的幸福源泉。这些年来,在提高效率和生产力的名义下,我们在这 些方面已做出了太多的牺牲。他引用了一个数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60%的 成年人认为“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今天这一比例为30%。在我们国家, 这个数字恐怕就更低了,家家都是防盗门,户户安装钢筋窗。这种情况下,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人际关系质量的核心——情与爱,就更让人渴望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一种心理联系,一种条件反射,是人与物、人 与人之间的一种能产生强烈记忆和喜怒哀乐的心理联系。情有两个极端:爱 和恨。能产生愉悦感的情为爱,反之,产生憎恨感的情为恨。我们这里讲的 情,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能产生愉悦感,也就是美感的心理联系。这种情 的最高境界,就是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