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名家十五讲(22)

金、元两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掌握中央政权,但《孝经》及其孝治思 想依然得到贯彻。金朝厉行孝治,以孝友为“人之至行”。金章宗说:“孝 义之人,素行已备,虽有希觊,犹不失为行善。”当时有名叫温迪罕斡鲁补 者,西北路宋葛斜斯浑、猛安人,年十五即遭父丧,遂建草庐于墓侧守丧, 不饮酒食肉。其后,为医治母亲疾病,割股肉疗之。帝闻之,下诏书擢拔为 护卫。《元史·孝友传》中表彰的孝友卓行者,有十余人为蒙古、色目人。 可见《孝经》的思想得到古代各族人民的认同。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清代除沿袭前朝成规之外,还作了许多新的规定。为了鼓励家族团居,使 老有所养,凡同居三五世以上,政府授以“义门”的称号。对于奉孝尊亲者, 予以褒奖。为了表示对《孝经》的推崇,两位清帝亲自为之作注。顺治十三年 (1656),清世祖作御注《孝经》一卷。为了平息无谓的今古文之争,以及反 对朱熹杜改经书的做法,该书的文本,既不用孔传本,也不用朱熹的刊误本, 而是采用了唐玄宗的石台本。注文总共约一万余字。该书之作,目的在使《孝 经》“家喻户晓”,使“孔曾遗训无一义不新,无一人不喻”。

清代学者研究《孝经》的著作很多,不胜枚举。雍正五年(1727), 雍正帝作《御纂孝经集注》一卷。雍正认为,前人所作《孝经》注,或平庸 肤浅,或芜杂不精。宋以后学者所论,大多执古文以攻今文,或者用朱熹 《孝经刊误》以攻古文,“于孔曾大义微言,反视为余事,注愈多则去经愈 远”,不足以阐发天经地义之理。于是命令儒臣将前人注疏去粗取精,又仿 朱熹《四书集注》体例,纂辑成书,最后由雍正亲自定稿。清代列帝无不以 孝治为标榜,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此不赘举。

四、孝道与二十一世纪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社会

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赓续千年的优良传统,对于家庭和 睦、社会安定,起着最为深层的作用。但是,猖獗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极 “左”思潮,为要给“革命造反”的理论扫除障碍,鼓动“可以教育好的子 女”与其父母作“彻底决裂”,而肆意践踏传统孝道。在反对做“地主资产 阶级的孝子贤孙”的旗号下,“四人帮”反对一切阶层、一切形式的孝。这 种悖逆人伦的做法,割裂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造成了伦理道德水准的普 遍下降,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凸现出来。

“文革”以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长寿者的人数已经增加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此外,由 于几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七十年代末起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 进入成年阶段,一对夫妇供养两对老人将成为普遍现象。

目前,我国正在以加速度的态势进入人口的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 急剧上升,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加大。据中国老龄协会调研部程 勇先生提供的数据:

1999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26亿,占全国总人口10%;全国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有0.87亿,占全国总人口6.9%。

据预测,今后的5年中(2000-2005)老龄人口与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增加241.2万;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增加60万左 右;200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7%,达1.41亿;2010年,60岁 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2.1%,达1.63亿;205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 人口的29.8%,达4.2亿。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传统孝道的中衰,子女不愿赡养父母甚至 虐待父母的现象,不时见于新闻媒体。一些老人没有经济来源,健康日益恶 化,又无子女照顾,以至衣食无着,沦落街头,晚景非常凄惨。老年人的赡 养将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程勇先生统计,目前,空巢和独居的老年 人有3150万,占老年人总数的26%。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