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名家十五讲(17)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作为臣子,都有匡扶君父的责任。天子、 诸侯即使无道,只要身边有敢于谏诤的臣子,依然能保有其社稷。玄宗御注 说:“有非而从,成父不义,理所不可。”可谓深得其旨。先秦儒家文献也 有关于谏诤的论述:

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 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

曾参以孝闻名,其父屡有不德之行,曾参均委曲求全,乃至听任其父亲 施暴。孔子对曾参过于顺从其父的态度颇不以为然:

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在孔子看来,使父亲身陷不义之地,就是最大的不孝。《谏争章》“故 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与《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 思想一脉相承。在仁与义的原则面前,孔子的态度很明确。当然,因谏父之 过而态度激烈,导致父子反目,也非孔子之愿,只能折中行事,“子之事亲 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待日后气氛缓和时再谏,此与孔子谏诤 思想并无冲突。孔子反对“愚孝”的思想,为荀子所继承: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 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 毫末於是矣。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 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 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 是不衷也。明於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 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彫萃而能无 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 能行。诗曰:“孝子不匮。”此之谓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 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 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 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 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 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 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 谓贞也。”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父子关系与君臣关系相一致。为父者与为君者均非 圣人,孰能无过?因此,臣子都有匡扶君父的责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则焉将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无论是为 人臣还是为人子者,都不应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郭店楚简云: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 者,可谓忠臣矣。”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恒称其君之恶者”,就是“争臣”。《谏诤章》将争臣与争子置于 同一体系中加以论述,既然为君者要有恒称其恶的争臣,则为父者要有能谏 其过的争子,已是不言而喻。要之,“谏争”是孔子孝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分,以“争子”之说否定《孝经》,鄙见以为不可。

3.博爱 “博爱”,每每被人们当作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首创的思想。其实不然, 《孝经》早已有了相同的思想: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 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孔子的博爱,就是让人民“莫遗其亲”,《孝治章》云: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 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 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