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名家十五讲(18)

博爱的思想,在《孝经》中触目皆是,如《广至德章》云: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孝经》提倡孝父、爱兄,并不局限于狭隘的小家庭,而是希望将孝 父、敬兄作为培养善端的基础,推及于天下所有人的父兄。玄宗御注说,博 爱教育并非定要家到户至,“但行孝于内,其化自流于外”。只要切实树立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了孝的根基,其爱心就会自然外流,博爱于众。所以,《广要道章》云: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建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没有攻 战、没有仇恨,人与人之间普遍和谐的的大同世界。在《孝经·三才章》 中,孔子最早提出了“博爱”的命题。在孔子看来,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则是将孝推广到全社会。这是一条最温和易行、最合于人类真情的道路。

人类社会的组合关系,看似纷繁复杂,实际上只有三组基本关系:父 子、君臣、夫妇。儒家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父子传承的形式进行的。因 此,父子关系是全社会最基础的关系。在宗法社会中,君是大家长,君臣关 系是父子关系的外延,孝父与忠君,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只有父子和谐,才 可能有君臣和谐。父子和谐的前提,是子对于父的孝敬。所以,全社会之爱 必须从父子之爱开始。孔子说:“仁者莫大于爱人。”“教民亲爱,莫善于 孝。”反言之,“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仁者之爱始于孝,推行仁者之 爱始于铲除不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因而孝具有普遍性,孔子说:“自天子至于庶人,

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玄宗注此语云:“始自天子,终于庶

人,尊卑虽殊,孝道同致,而患未能及者,未之有也。”

孔子的重要贡献在于,不仅提出了博爱的目标,而且提出了实现博爱的 途径,即由爱亲、敬亲而及于他人之亲。“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 慢于人。”玄宗注此语云:“君行博爱、广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恶其亲。” 孔子提倡的孝,并非自私的、狭隘的亲情,而是由此培养仁爱之心,推己及 人,形成良善的社会风气。孔子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玄宗注:“君以乐易之道化人,则为天 下苍生之父母也。”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孝经·孝治章》:“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 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 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 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毋庸赘言,“不敢遗小国之臣”、 “不敢侮于鳏寡”、“不敢失于臣妾”,正是博爱思想的具体表述。

4.移孝作忠 移孝作忠,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也是宗法伦理社会的必然 产物。《广扬名章》中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又《士 章》云: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 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

移孝为何可以作忠,包含两层原因。其一,对孝子而言,父亲是集爱 与敬于一身的人。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国君是天下的大宗,实际上是大家族 长。因此,爱父亲,就一定会爱母亲;敬父亲,就一定会敬君。在儒家的理 论体系中,忠与孝相通,郭店楚简云“亲生于爱,忠生于亲”,就是最好的 说明。忠于父与忠于君相一致,以至孝之心事君者必忠。因此,自古有“忠 臣必出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其二,凡是孝子,都决不会去做有辱于自己父 母的事,因此,他们在平时会勤勉从事,在国家需要之时,会当勇即勇,当 亡即亡,决不退缩。《士章》引《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正是 这个意思。移忠作孝的思想,对于维护历朝的统治,特别是抵御外族的入 侵,起过重要作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