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样,再回来谈谈洛贝特吧。向别人说明个人想法的时机一到,他想到的比喻是:一棵树。
基本原则——活细胞健康运作的各个要件——形成树干。将这些原则应用在生活当中的每一个面向,你就会发现自己朝着各个不同的树枝往外延伸;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情绪的健康、大众的健康、土壤的健康、森林……等等,这一切都是从主干延伸出去的树枝。每一根树枝都可以再延伸出去,变成更小的分枝。比如说称为“身体健康”的那根树枝,就通往健康的肺部、健康的心脏、健康的牙齿等等这类事物。从那里你来到小分枝:戒烟、多运动、使用牙线清洁牙缝……,这些小分枝挂着你的各个决定,像“从现在开始,我一天要喝两千毫升的水……我每天早上要快走三点二公里……一定要给自己买根较好的牙刷……改吃有机蔬菜……”这些就是树叶。
对我来说,这是做决定的一个绝佳依据。要迷失在层层树叶里,实在太容易了;但若你先到树干去,然后再慢慢往一根树枝移动,一切就会清晰很多。同样的,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想一片特定的树叶,那就顺着它往回找,直到你找到它是从哪一根树枝冒出来为止。这样一来,它对你就会更有意义(使用牙线清洁牙缝这件事,单独来看,似乎就只是讨厌的例行公事而已,但事实上,如果定期实行的话,就能改善口腔健康,进而提高抵抗感染的能力,如此一来,你整体的健康和生命力会跟着提升,你所有的细胞也会运作得更有效率)。
这个“大树原理”提供了一个着手处理“简单”议题的绝佳方法。我们当中很多人一旦和想要生活更简单的渴望取得联系,就会一头栽进一堆树叶里,而不是坐下来好好分析一下,我们的生活到底是怎么了?我们为什么想要简化它?
《简单和成功》(Simplicity and Success)的作者布鲁斯·艾尔金(Bruce Elkin)形容自己是想要简化生活者的“个人、专业、顶级教练”,在他的这本书中,他举了几个这种现象的例子。他说,很多想当简化族的人,不先仔细思考这件事,反而迫不及待投入一下子大幅简化的生活方式之中,等到后来新鲜感消退了才发现,这种生活并不像先前他们希望的那么令人满意。这通常是因为:一、他们的焦点是负面事物(他们生活中不想要的事物),而不是正面事物(他们自己想要过的那种生活);二、他们没能深入检视自己的需求,也就是带给他们乐趣与满足的事情和活动,因此在一股自我牺牲的狂热冲动下,把其中一些给丢弃掉了。
艾尔金提到一对伴侣的例子。这对伴侣因为预算的缘故,判定自己再也买不起任何一本书。可是阅读一直都是他们主要的生活乐趣之一。如果他们正确地规划自己的简化方式,最不会被割舍的应该是书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