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的“洋华堂集团的优良企业”
虽然华堂在走下坡路,不过在 2005年集团内的一家叫做Seven银行的公司(原 IY银行)仅次于 7-11便利店和华堂,跃居集团综合利润的的第三位。银行没有所谓经营利润的指标,所以需要用利息和红利等收支加到一起的综合利润来衡量,Seven银行 2005年度的综合利润是 194亿日元,这个利润还在逐年成倍成长,集团里的第二位华堂本身的利润是 300亿日元,但这个数字中还包含了 7-11连锁店等相关公司的分红利润192亿日元。所以,单就独立的商业收益来看的话,在 2005年Seven银行就超过了华堂。
在战后的很长时间,除了合并撤销和救济等情况以外,几乎没有由国内资本构成的新银行诞生。但进入网络时代后,JapanNet银行、Ebank银行、索尼银行等新兴行业的银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Seven银行便是其中之一,但和其他新兴行业不同,Seven银行是一家相当了不起的优良企业。在其他的新兴银行中,索尼银行在 2005年才摆脱赤字开始赢利 22亿日元,Ebank银行也不过 9亿日元的赢利。JapanNet银行这时候仍是赤字。唯独 Seven银行创造了如此显赫的利润规模。 “194亿日元的收益”在银行界是相当可观的,这已经相当接近都市银行的散户部门的业绩水平了。分析公布的数据资料显示,三菱东京 UFJ和三菱住友这样的大型银行,个人储蓄者作为客户对象的散户业务中获得的业务纯收益要在 1000亿日元以上。一个刚成立不到 5年的银行居然已经完成了大型银行五分之一的收益水平。
其中的关键在于商业模式。Seven银行的收入来源的一大半来自其他银行的 ATM机的跨行使用手续费,每次消费者从 7-11的各家店铺设置的 ATM机上取钱时,就同时支付了Seven银行的手续费。从 Seven银行的公布资料上看,仅 ATM机的使用一项,Seven银行就有 180亿日元的手续费进账。一台ATM机一天平均有 79个消费者使用,这样积土成山的手续费就累计形成了 194亿日元的巨大收益。
Seven银行和华堂的区别
除了 Seven银行以外,7-11本身展开的收纳代缴业务也在急速的增长。7-11有一项在便利店内直接缴纳电费、煤气费和手机电话费的服务。2005年展开这种费用代收的便利店的总收益就超过了三兆日元。这和大型银行开展的业务基本相同。不同的代缴业务收费标准也不一样,平均下来 ,每笔业务都有 60日元进了 7-11的口袋。小额存款的提取和结算的“针对小额的金融”领域,成了目前发展最快的一个战场。不仅是7-11,雅虎、乐天等 IT新贵们也陆续设立了金融子公司,把事业中心移向金融领域的投资。
另外,Seven银行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明明叫银行却完全不设立顾客账户。Seven银行实际上应该更接近于 ATM代行公司,但归为银行领域,所以不得不采取申请许可后开设账户的形式。不过对于 Seven银行来说,账户越多成本越高,根本没有商业模式上的利润。还不如拥有其他银行的人频繁使用 Seven银行的 ATM机对公司更有利。
这样看来,Seven银行和华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Seven银行在成长的战场中心不断提升着利润,把力量集中在好赚钱的业务上,基本上不做任何类似收集储蓄等和收益不相关的活动。集中全力在更高效的赚钱方式上,才能赚到这 194亿日元。而另一方面,华堂拥有 180家店铺,能换算成一兆日元的事业资产和 5万的从业人员,每天不断地努力才赚了 120亿日元的利润,而这个战场还在逐年地缩小。
“战场的转换”掌握事业的寿命
我前面提到的“企业寿命长不过 30年”的说法,准确地讲,这 30年的期限指的是主业的事业生命周期。华堂在 1970年中期确立了“综合超市”(GMS)的主业生命周期已经逐渐接近了终点。
一方面,从企业的寿命来看,企业通常可以比业务更长寿,明治时代的日本大企业榜单上第一位的钟渊纺织即随后的嘉娜宝(Kaneb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遗憾的是,2004年嘉娜宝由于做假账粉饰决算等问题加入了产业再生机构,但它仍然不愧为跨越 100年存续下来的知名企业。
嘉娜宝在完美地掌控了事业寿命的同时,不停寻找成长中的崭新战场得以长盛不衰。从明治时代的纺织事业,到服饰和化妆品等等崭新的商业领域,接连不断的转换着战场。
事业的生命周期本身和人类的寿命一样避免不了衰退。社会在变,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无论什么事业早晚都会有寿命终结的一天,就算看来一样的商品,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内容也通常发生了不小的改变。要想突破 30年的企业寿命局限,就必须定期地变换战场。就 7&I控股公司来说,以 GMS商业为主业的时代已经终结,转向以便利店为主力的商业形态。虽然内部也可能免不了发出一些反对的声音,但客观地从整体看,只有把重心转移到“7-11这个成长的战场上”才能挽救“华堂这个缩小的战场”。
其中有一个最困难的问题,缩小萎缩的事业确实是企业中人数最多的事业,这个问题不局限于华堂。NTT的固定电话业务和索尼的机械制造业等“越来越坏的战场”,从业人员数量最多。不少三四十岁的管理职务的人们仍然抱着克服困难挽救萎缩的事业扭转局面的想法,但我建议这些人彻底放弃这些想法,就算偶尔有风向扭转的时候,但归根结底这里仍然是一个不利于发展的立足点。
要思考的是“加入这个公司经营阵营时,预想自己到了五十多岁时是什么样子,希望公司发展成什么样”。如果在四十岁时花了十年时间移动到更好战斗的立足点的话,到了五十岁时应该会成为一个高枕无忧的商务人士。只有具备这种观点才称得上战略性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