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塘马6(5)

这张桌做工精美,四脚脚底绘有云纹图案,台面下的台框上雕有卷云、立柱、鸟雀,刀工极其精细,台面上缝隙细小平整,木缝呈流线型,只是靠近边框的台板上有一圆形小洞,极细小,如小绿豆大,乃天然所致,若干年后,此桌被杨氏赠给了刘秀金的儿子。

这张桌十分坚实,平时挪用,需二人合抬,因其十分坚固,村中过年请人舞狮子、跳“七桌半”,毫无例外地放在最底层,平昔茶馆聚会常以享用此桌为自豪,今年八月半,此桌又独领风骚,将承托非凡之人的聚会。

那男子放下桌子,又把它移到明堂中央,他用手擦擦额头上的汗,又拖起桌子左右试了试,直到四脚平稳为止。

此男子二十四五岁,个子近一米八,身穿蓝色短衫,长脸型,眉毛粗黑,鼻梁挺直,双手粗大有力。

他放好桌子,刚想去祠堂门口,见又进来两个年轻人,个子与他相仿,每人左右臂各挟着一张榉树凳,待跨过门槛,便放下凳子,进入明堂后,相互询问起来。

此三人皆住村西边,扛桌子的乃刘秀金之子刘洪生,另两个挟长凳者为刘志远与刘良超,俗称书庚,书林,此三人为同一年龄,但辈分不一,他们三人皆为青抗团团员,平昔务农,遇有敌情或送情报或藏粮食,或掩护新四军战士。他们多次受到陆平东的表扬,中秋节受族长吩咐,忙着搬桌搬凳。不多时,这明堂里已摆下了十几张桌子,几十张长凳,连东西两边的半面斜廊里也放下了许多桌子。

最后进来的是刘金保兄弟,他们哥儿俩抬了一面大鼓,那鼓半径一米开外,鼓皮浑厚,鼓钉硕大,平昔放在杨氏茶馆里,遇到喜庆,才搬出来使用。这不,如今已抬至祠堂中,只等时机一到,便打鼓欢庆中秋佳节。

正午时分,祠堂外鞭炮声一片,刘金保擂起鼓槌,咚咚地敲起鼓来,其弟也迅速放起鞭炮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咚咚的鼓声、当当的锣声、哗哗的人声在祠堂内回旋、升腾,那洋洋的喜气伴随着鞭炮的火药味,以及桌面上的菜肴味和满坊的酒香味,在四周弥漫,浸润着人的心田。那挂在门上的古老的“刘氏宗祠”匾额,也似焕发了青春一般,露出微笑的容颜。粉的墙、黛的瓦、灰黄的柱、青色的石板,从古老灰朴的空间走向了新生的殿堂。

罗、廖和干部、战士代表们来了,以刘赦大、刘秀金、刘正兴、刘正法为代表的村民们早已等候在祠堂门口了,随着一连串的“请请请”声,罗、廖与战士代表们进入了祠堂。

一进门,族长与刘秀金两人拿着卷好的旌旗,迎了上来,族长不会国语,操着溧阳话大声地叫道:“乡亲们,今天我们两人代表塘马村民,向罗、廖司令赠送旌旗,以表示村民们对新四军的感激之情,大家鼓掌。”

一片掌声,一片鼓声、锣声。

旌旗展开,楠竹卷轴,红色绒布为旌面面料,四周镶上金边,上面从右到左用金黄色的丝绒绣着两列颜体大字“仁义之师,抗敌报国”,左下角书有“塘马村全体村民赠”。

罗、廖与族长、刘秀金握手致谢,随后来到明堂中央的榉树桌旁。

干部战士代表和村民们分别就座,罗忠毅、廖海涛、欧阳惠林、钟国楚、王直、乐时鸣与族长、刘秀金为一桌。

许彧青、芮军、张其昌、张花南、黄玉庭、陆平东、陈练升、陈绍海、廖坚持、林少克、孙爱之、李坚真、游玉山、张业、陈辉等人在村民陪伴下分别就座于明堂中的桌子边,王胜和妻子牟桂芳去了锡南,未能出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