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年轻时也曾钻研自然科学,有一天终于决定转向。他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仰观天象与俯察地理,最后的目的不是要安顿人生吗?但是,众人明明随着风俗习惯而生存、成长、发展,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检讨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句话使人诧异,原?来存在的不是“人”,而是每个“自我”。因此主体的自觉,或者自觉的主体,才是人生有无意义的判准。一切知识,若不能增益人的自我认知,都是可有可无的。希腊戴尔菲(Delphi)神殿上所镌刻的“认识你自己”,在此发出耀眼的光芒。跨过这一门槛,我们就接触到“智慧”了。智慧与知识的差别有三:一、智慧是主体的,知识是客观的。知识必须设定对象,力求探讨明白,以便掌握或运用;智慧则出自主体觉悟,因时制宜,随机而行,灵活生动,看似没有规则,其实最有原则,切合生命的要求。二、智慧是普遍的与统合的,好像看出宇宙充满生机,无一物是隔绝孤立的,人生则构成整体,是呈现价值的过程。三、智慧是根本的与究竟的,见无常知有常,见生知死,死又不是生之结束,即使死是生之结束,亦非生之目的所在。由此观之,谁能拥有智慧?恐怕只有神明了。凡人只能“爱好及追求智慧”。
哲学在西方名为“Philosophy”,原义即是“爱智”。这是一个历程,与人生共存并进,不断展现更高的境界。
哲学是一门非常特别的学问。若要勉强定义,可以说:“哲学是要以理性探讨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从而指引现实生活、评估文化生态。”就人人希望得知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而言,“哲学思考”可以说是人的本性。但是,若想走上正确而丰富的哲学之旅,由此得到人生指南,善度宝贵的一生,则仍有待基本的学科训练。无论如何,保持开放的心灵,孕生智慧的胎儿,走出理想的人生,是每一个人责无旁贷的,也是哲学给我们的初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