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泰如此激励国民和军队。
高句丽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远征军在粮食上总会有困难,时间拖得越长,对守军就越有利。倘若百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死守俱拔城,唐军说不定会放弃围城而退兵。
然而被重重包围的俱拔城,内部居然发生分裂现象。太子之子扶余文思留在都城,他的父亲和祖父却已离开都城避难外地。
国王和太子丢下国都和我们国民,跑掉了!――人们的心里,难免会有这个想法。
这个国都,现在由扶余文思的叔叔扶余泰,以实际的领袖的身份指挥军民。
倘若能使唐军撤退,以后的情形又将如何呢?文思的父亲隆要维持太子之位,一定不可能,丢弃国都和国民的祖父,应该再也不能以百济国王身份君临百济才对;叔叔泰将成为国王是必然的趋势。也就是说,不论守城成功与否,扶余文思必定成为落败者。一样是落败,倒不如向唐投降更为安全。
叔叔一旦成为国王,有父子关系的前国王大不了被幽禁,文思父子却有性命之忧;反之主动向唐投降定然不至于被杀。身为王孙的扶余文思,当然率有军队,于是他决定带领部属向唐投降。而已有厌战思想的众多国民,也都跟在文思之后。
百济若想得救,重心是在同心协力的大前提下。如今这个大前提已然崩溃,继续抵抗根本无济于事,扶余泰只有死心,打开城门向唐投降。
百济是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之国,如今全都归入唐的版图,并以新设的五个都督府治理。如此说来,百济似乎灭亡得很窝囊。但虽然国王投降,国都沦陷,坚决反对被唐并吞的势力却残存各地。
唐显庆五年(公元六六○年),百济形式上已灭亡;不过实际上的亡国,应该是连孤臣孽子的抵抗也完全打上休止符为止。
百济和日本有同盟关系。投降的扶余义慈的王子之一,却身在日本。
三月庚申之朔,百济王义慈,以王子丰璋入质。
《日本书纪》舒明天皇三年的条目中,有此记载。这是公元六三一年的事。百济王子丰璋,到这时候已滞留日本达三十年之久。
在百济,主持抵抗唐朝运动的遗臣们,想奉戴在日本的王子,乃是理所必然。
反对运动的据点,在锦江之西的任存城。城中的百济遗臣军团总帅,是一个名叫鬼室福信的武将。他与僧道琛等同志图谋复兴百济,因此派遣使者至日本,请求王子丰璋归国及请日本派兵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