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 平凡与不平凡(7)

李:反正还在发挥作用吧,在全国算是开了个好头。后来,上海、武汉、天津、安徽、陕西、南京、大连、成都等地服装(服饰)?-会都成立了。

苏:我知道长久以来,即使是改革开放初期,大街上人们的衣服只有三个颜色,灰、黑、兰。

李:对呀!为了打破灰、黑、兰,当时我们就提出来,服装?-会主要是美化人民生活、服务社会,提高我们服装的花色品种、产品质量和制作水平。1984年北京服装?-会一成立,我们就开展国际国内技术交流,华北地区的、全国的、国外的都有,比如,我记得1985年以后,我们在中南海、北京科技馆、农业展览馆搞了几次纺织、服装、服饰展览展销的活动,效果不错。同时呢,和兄弟省市搞了十几次技术交流联谊会。为了加强与国际交流,联系日本、法国、韩国等国著名设计师来北京进行服装展演展示,鼓励国内外设计师多联系、多交流,培养我们自己的设计师。我们不仅搞展览展销,还率先成立了服装模特表演队,常常举行设计比赛选拔优秀人才。另外,以北京第132中学为试点开办服装设计班、技工班等课程,使北京的服装技校和职业中学发展到了12所,后来又发展了服装的中专、大专及高等院校等,培养了很多人才和骨干。

我在服装?-会待的时间比较长,从1984年一直到2000年,同北京市纺织局、北京服装?-会的同志们做了一点工作。

苏:成立模特队,可是开风气之先。服装?-会大有文章可作呀,像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可都是全球瞩目的盛事。我知道北京这几年也在提“打造时尚之都”。

李:我们为了美化人民生活,提升北京的服装文化,与国际接轨,1986年,提出了“把北京建成时装中心”,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支持。1990年,改成建设“时装名城”。现在的提法又有点改变,就是你说的,“打造时尚之都”。现在做得还不错。

苏:您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呀!要建设时装中心,我想您要做的事情可不少。咱们不仅得有过硬的水平和品牌,还要能宣传自己,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呢。

李:是呀!在提建设时装中心之前,1985年的时候,我和?-会的同志们已?-提出要办一份服装的专业报纸。当时的《中国纺织报》只有服装专版,服装行业的天地很广阔,可没有自己的专门报纸,挺可惜。就像你说的,要宣传我们的品牌,交流各地的情况,必须办一份我们自己的专业报!当时我立下了军令状,“办不成服装报死不瞑目”,这话现在还老被一些同志们说笑,呵呵。8年之后,总算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1994年7月1日,全国第一份彩印的《服装时报》创刊了。后来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服装报了,北京算是带了个头。现在报纸办得也还可以。

苏: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开辟服装行业的媒体专业领地,就有了话语权,北京又带了个好头。

李:当然也有遗憾的事。1995年我们提出建立服装会馆,可惜没搞起来。服装会馆是干什么的呢?就要像米兰、巴黎、东京等地一样,有一个展示我们服装文化的地方。我一直想把北京服装的特点做出来,一个是古都的文化底蕴和风格,一个是民族文化的特点和风格。把民族的、古都的服装提高到文化艺术这一高度,一直是我的追求。

苏:就是服装文化?

李:对呀!让我们的服装体现我们的古都文化,上升到艺术时尚,使北京城既古典又时尚,既传统又现代,把它打造成世界公认的、有浓郁民族文化的时尚之都。

苏:您从1978年的穿衣难、做衣难谈起,从上世纪50年代一下子跨到现在了,从50年代的棉花?-料,到60年代的困难时期,到70年代的化纤探索,到80年代的美化人民生活,到90年代的服装文化,最后到新世纪的时尚之都,您的身上,可是一部新中国纺织服装史呀!

李:呵呵,都是些平凡的事。

苏:您认为平凡,其实,这可不平凡。现在已?-改革开放30年了,您觉得现在的形势怎么样?

李:形势当然是好的。

苏:现在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候?

李:可以这么说。

(为馔写本文笔者同时采访了纺织系统资深同志孙建勋、杜茂恒、张培华、张平、邸长明、龙云泽及北京服装?-会冯卫国、杜玉芬,和李昭同志身边工作人员。同时参考了胡耀邦史料信息网、肖祖石同志的相关资料。)

[注释]

[1] 葛佩琦的?-历请见本书第二部分。

[2] 宋汀,?-名宋守莲,女,1918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1937年1月入党。1958-1966年任北京市纺织工业局局长、党委书记。

[3] 指家中的服务员。

[4] 即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和年轻化。

[5] 即吃饭难、住店难、理发难、修车难、做衣难。这是长期以来沿袭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后果。1966-1980年,北京市的国营、集体餐馆一直在800家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市发展个体?-济。1980年,餐馆一下子发展到7000多家,其中6000多家为个体餐馆,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待业青年的就业压力,也推动了个体?-济的发展。1985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增至,商业服务网点由万个增至万个。(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见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