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 平凡与不平凡(6)

苏:您被人叫做“拼命三郎”,估计这时候更拼了。

李:那时候想夺回损失的人很多,“拼命三郎”也就很多。我们的领导,北京市副市长、?-委主任张彭就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给我们压任务压得挺重的。

1978年,为了将化纤厂纳入国家计划之内,我带着人亲自跑部门,找领导、找国家计委,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的肯定和认可。后又找万里和纺织部的领导,还找北京市管商业和工业的王磊、叶林两位同志,找叶林的次数最多。北京市的市长会议还专门讨论北京的化纤发展,会议一致同意上马化纤厂,并发了通知。我们还得到了北京市计委、建委、规划局等单位的积极支持,没有这些领导和单位的支持,北京的化纤也很难办起来。结果不仅建立了四个化纤企业,还成立了一个研究所,形成了年产5万吨化纤的生产能力,初步结束了无米之炊的局面。

苏:他们这么支持您,是不是看在胡耀邦同志的面子呀?

李:很多人都以为我打着耀邦的牌子,报批项目时审查就容易多了。其实不是的。我没有找过上面的人批过条子,主要是找管理部门的具体办事人员,同他们商量,请他们帮忙,他们就告诉我一些方法、规矩和注意事项,这样审批起来反而快得多。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化纤项目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能解决?-料困难问题,又能多产布料,解决人们“穿衣难”的问题,还能扩大就业,增加上缴利润,领导们当然赞同呀。

我们很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化纤。1979年左右,当时德国产的涤纶长丝高速纺丝机很先进,速度是我国机器的5倍,效率高出五六倍,我们很想引进这样的先进设备。当时我们纺织行业赚了一些钱,但是没有外汇。我只好去外贸部门,请他们帮忙换外汇。我们引进的这台设备就拨给了北京涤纶试验厂,这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第一台先进设备。一试就很成功,速度是当时国内的6倍,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工艺流程短,成本低,在全国的影响很大。以前是我们南下南京、上海,北上沈阳取?-,这下子,各地来北京参观的人很多,后来各地很多厂子都买了这种设备。

1980年我去日本东丽化纤公司考察他们的涤纶长丝厂,拿了些样品回国,收获不小。没想到15年后,北京化纤机械厂和日本东丽公司合作开发了高速纺丝机,占领了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这都是后话了。

从1970年到1986年,北京市化纤工业做了很多工作,归结为一点,就是实现了“三个五”:生产了50万吨化学纤维,生产了50个亿的产值,实现了5个亿的利润。

苏:据说,到了1984、1985年,纺织局上缴北京市财政的利润和出口创汇是最大的一块,一度超过了首钢。除了化纤,您还重点抓了什么工作?

李:我在纺织业这么多年,和很多领导一样,非常重视品种和质量。我们怎么做呢?主要是先进行调查研究,看看市场上需要什么品种和花色,外贸出口市场需要什么产品,然后定出产品品种和质量的目标和标准。怎么达到这个目标和标准呢?就必须要抓管理、重人才、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满足人民的需求。

苏:是呀!咱们北京纺织还是有很多品牌的。像刚才您说的冰山牌衬衫,还有?-亭牌精梳纱、雪莲牌羊绒衫、双鹿牌毛线、双羊牌毛毯等,以及各式服装几十个品牌。服装品牌连我都知道几个,像雷蒙、红都、顺美、玫而美、滕氏、白领,?-牛针织内衣,都是很不错的,听说很多领导都穿。

北京服装?-会:纺织生涯的另一片天地

苏:您退居二线后没多久,北京市主要领导人段君毅、焦若愚又请您出山了。您当时是什么想法?

李: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和市场需要,促进各地横向联合与?-作,北京决定成立服装?-会。在酝酿人选中,市领导找到了我。我热爱纺织服装行业,他们找我,我也就答应了。北京服装?-会其实不仅是北京的,当时全国也就这么一个?-会,也是第一家。要与中央各部委、周边各省区建立良好?-作关系和交流,我们都是考虑了的。

苏:1984年7月4日,北京服装?-会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成立,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据我所知,现在这个?-会运转得也不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