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夫 亲历“天安门事件”平反与筹建职教、…

刚才说的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常委会会议。尽管社会上要求为“四五事件”、“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呼声很高,但当时中央的态度,尽管有一些松动,仍然认为“天安门事件”矛头指向毛主席和党中央,是反革命事件。[4]“天安门事件”发生在吴德任内,对平反的事北京市应该有个态度,大部分干部也有这个要求。吴德虽然没有明确表态,没有亲自给中央打电话表明平反态度,但是他并没有阻止贾庭三打电话,实际上是默认了。

苏:您对林乎加的印象怎么样?

白:他比较实干,热情比较高。不过,他在北京市的各种会议上,几乎每个部门都被他点名批评,包括?-委,建委,他批评的主要内容就是工作方面的。他来的很突然,走的也很快,来去匆匆。

我的精力主要放在教育工作上

苏:1978年的时候,您是否感觉到两条路线的斗争?

白:那个时候我的觉悟没有那么高,没有很明显地感觉出来。但群众对于高层领导之间有不同的看法,心里很清楚。

苏:有人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文化开始复兴的时期,您感觉到了吗?

白:我没有。我到了北京以后,没有多少精力关心这些,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中小学和职业教育、自学考试上。

苏:请您具体谈谈。

白:我是1973年正式来的北京,当时任北京市科技局局长。1978年5月,我任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并参加常委。不久,党政分开,我就成了常务副市长,主要工作抓教育,还抓科技、卫生和体育的工作。这一直持续到1986年。

1978年,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教育工作。北京市的教育工作开始全面恢复,并有所发展。我做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整顿学校秩序和修缮校舍。“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确实很大,不仅是教育体制的破坏,连桌椅板凳和教室也被破坏了。一些房子都快塌了,万一砸死学生怎么办?有的学校门窗玻璃被砸得精光,冬天透着风,根本无法上课。今天这个学校桌椅坏了,明天那个学校喊着要玻璃。我就到处修缮,跑修校舍、买桌椅、安玻璃的事,给学校创造学习的环境,主要维修的是中学和小学的学校。

苏:先把基本的硬件准备好了。

白:硬件基本具备了,另一个就是办职业教育和高等学校自学考试。先说职业教育,让孩子有学上,是中国老百姓的最大心愿,上学和就业分不开呀,而这又与当时大批的上山下乡的青年返城产生的问题搅在一起。

当时高考录取率没现在这么高,只有5%,那剩下的95%没有大学上,怎么办?就算1978年北京市开始办大学分校[5],那也是远远不够。再说了,初中和普通高中毕业后,多数青年也没有出路。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都有工作,孩子18、20岁毕业了,在家呆着呢。这个社会现象形成的?-因很复杂,但跟?-青支持家庭妇女在社会上有职业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苏:那时候各地似乎都有这个情况。

白:父母着急,孩子也着急啊,他也不想在家呆着让父母养着啊。可这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而且,这些孩子中学毕业以后,什么技能也没有。怎么办?特别是大批的下乡青年回城后,工作岗位也没有,年纪轻轻的,也想上学啊。一些返城青年?-常在我家门口等着我下班回来,整天吵吵着要上学。真愁人啊!

没有职业技能,怎么找工作呀?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办职业教育,开一些中低技能职业的课,让孩子们学一学工作技能。况且中央也有这方面的精神。邓小平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

这中间也碰到过许多阻力。在管教育的副区长会上,讨论是否上马职业教育时,就争议很大,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万事开头难呀!等决定上马职业教育了,又没有多少校舍,只有极少数学校领导愿意转为职业教育,或增设职业教育班。许多人不把职业学校看成正规学校。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拥有职业技能,我们就决定在普通中学里加上职业课。中专生也有职业技能课,但当时中专学校也很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