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这两首《从军行》虽然写法各异,但主旨却是同样的情绪:思乡。第一首写烽火台上,孤独的城楼矗立在荒凉的狂野上。举目四望,秋意渐浓,凉风一起,更添寂寞之情。此时,忽然传来笛声,曲调悠扬,如泣如诉,很像亲人嘤嘤的叮咛。想起久别的妻子,这个时候,也一定坐在深闺里想念我吧。思及至此,不禁在心里深深地叹息。这长长的思念如漫长的征途,又像茫茫的荒漠,斩不断,理还乱,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第二首从军行描写的也是类似的情绪,只是角度更为新颖。诗人起笔本是一派歌舞欢腾的景象,音乐和舞蹈不断地变换,翻新出新的曲调,但换来换去总是离别的伤情。这样的曲子总是能拨动人们的愁绪,而这愁绪又似乎总也听不尽。是乐曲不尽,还是曲尽人心愁绪不绝,诗人没有交代。但是,忘不了还是不想忘,似乎并不重要。唯一令人动容的是,原来这欢宴的底色上早已涂抹了一层重重的伤痛。于是,忽然想起那长城,长城上高高的静静的秋月,苍茫悲凉,冷月无声。
这些烽火台上的征夫,歌舞欢庆的士兵,哪一个不是别家而来,谁能没有归家的渴望!平日战火纷飞,生死一念的战场让人无暇顾及内心的感情。唯有在寂静的秋风中,落日的余晖下,才能想起家的温暖。岑参在《碛中作》一诗中说,"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离家多日,漫长的西征仿佛要走到天边,而天边辽远的景色一旦映入眼帘,天高地阔,又想到此时离家已经有两个月了。细细品来,思乡之情,皎洁如月光泻地,莹润,但也清冷。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处非常柔软的心房,存放着所谓的"儿女情长"。所以,常常有人评论《天龙八部》,说假如阿朱不死,萧峰最后也不会跳崖自尽。因为他知道,有那样一个女子,是始终等着他的。
这份深情的牵挂,犹如放风筝的时候,握在手里的长线,虽然飘荡出很远很远,但你总是知道,一切都是为着最后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