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仲秋月,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叶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孙绰《秋日诗》
仲秋,天气转凉,凉风萧瑟,天朗云高,百物凋残。倘若身在山中,四时的变化首先会察知一二,或许习以为常;然而住在山外远观山色的人,难免不会悲秋,生出思念,放声长歌,以解心中的思潮。
孙绰行走在山中小路上,稀疏的林间是穿行的冷风,山头凝聚的是一片片浓云;林中满是露水,繁密的树叶纷纷凋零,化作泥土。不管是在山里还是山外,景象虽然迥然不同,但凋零都是必然的后果。手抚干枯的菌草,孙绰为它生命的短暂而悲伤,抬首再看眼前的苍松,对他不惧秋气寒冷而感到艳羡。秋天是个寂寥的时节,孙绰时常为它欢喜为它愁,可他依然爱在此时出游,因为可以远离繁闹的集市,远离始终存在不安定因素的官场,怀着淡淡的慕古之心,于濠上闲游。
孙绰以"濠上岂伊遥"的典故为自己的诗收尾。相传,庄子与惠施曾经到濠上(今安徽凤阳)游历,二人看到一条游鱼自在地在水中游动,于是讨论鱼是否快乐,最后得出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结论。
在那寒蝉作响的秋日里,孙绰好似冷眼观秋,又似融入其中,一面悲伤,却也一面欢喜,这些情谊在诗中丝丝缕缕地透露出来。自古逢秋必伤秋,可在冷秋中竟然还能得到愉悦,只能说子非孙绰,安知他不会为秋天而欢喜呢?孙绰悲秋,因为秋天万物凋谢;而他喜秋,是因为秋天可以帮他净化心中的污垢。
《秋日诗》,虽仍充满皈依道途的含义,可因为有了叫人欢喜叫人愁的秋景的充斥,一瞬间从高高在上的飘忽落进了人间,变得切合现实。它不再如一般的玄言诗那般枯燥呆板,而是寄情山水,显得端丽而空灵。此刻,孙绰几乎已经接近了阮籍"咏怀"的境界,可惜的是,他仍停留在奢求仙道的阶段,不肯像阮籍一样"醒来"。
偏安江左的东晋,清谈之风盛行,写游仙也好,写玄言也好,逃避现实而寻求精神解脱的文人们为了彰显自己思想的特色,大肆挥霍着墨水,绞尽脑汁地创作,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暴露自己的缺陷,在看似逍遥自得的精神情怀外,有着不能压抑的恋世情结。不过既然他们乐于玄道,子非他们,安知他们不快乐呢?
误落尘网中,和尚惹是非
人总会有迷茫的时候,如同困坐于黑夜,不知时光的流转,年华消逝。蓦然回首,细数往日的种种不如意,无法尽言委屈,于是扪心自问:倘若人的灵魂似莲花般纤尘不染,是否就不会有悲怒无奈;如能像莲花般无欲无求,是否就不会有爱恨情仇。佛从不会有这种困惑。
东晋的庐山是佛教的圣地,因慧远大师而闻名。慧远是个极好云游的人,本持着纤尘不染的一颗佛心到处游历,时而普度旁人,时而观望微笑。一日来到庐山脚下,远望山间袅袅紫烟,如同神仙之庐,心中一动,拈花微笑,于是在此定居,弘法布道。晋江州刺史桓伊偶然听到了慧远的禅唱和佛喻,非常欢喜,为他兴修了一座寺庙,起名为东林。从此慧远再没有离开,每日对着庐山光景,心旷神怡。
慧远对庐山有了眷恋,大概是受这里紫气的影响,他认为此处与神仙界应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否则不会出现神圣的奇景。佛祖或许无欲,作为修炼的人却不可避免地要对修炼境界有所追求,慧远的凡心便遗落在了庐山之中。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慧远《庐山东林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