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求研究者在做深访之前做一个事前的研究,根据专家的研究和现有报纸杂志等上面的说法来揣摩出一些元素,找到一些不同的切入角度。比如时尚这个词,我们会想到,另类、前卫、流行、普及。什么叫另类,就是很少有人尝试,和正常人不一样,偶尔尝试就是跟另类有关;前卫,就是指一小群人,死党一起这样做;流行,30%的人都买这个,就跟上去;普及,60%~70%去用了。通过这样的解剖方式的资料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从周期分段的方式看某个人自认为处在哪个位置,认为自己更欣赏哪一个段的东西。深访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这个人的理念处在时尚周期的哪一个阶段;
第二,他的行为处在时尚周期的哪个阶段。
所以在访问的前期,我们需要先把我们研究的东西解剖一下,找出一些元素和不同的切入角度,从要素里来判断它到底是什么,然后从这些元素出发去访问,而不是囫囵吞枣。从要素里我们可以判断它实质上是什么。而直接问到本质问题上的方式(比如你觉得自己时尚么?)得到的只能是表象的东西。因此,任何一个深访都要做一定的、必要的事前研究,先选择一个工具把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解剖开来再去解释。
注意语言中的含混、诱导与情绪化
深访问题中的用词常常涉及到受访者回答的效度,如果询问的问题本身表述不清,受访者要么无从回答,要么就根据自定义来决定如何回答。含混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
1.使用冗长或者复杂的语句;
2.语言中有几重意思;
3.使用一些可能引起不同理解专业的概念与说法,如“奢侈化消费”、“环保技术”、“一体化设计”等;
4.使用一些大家经常说,但可能并没有共识的流行政治术语或套话(比如“时尚”、“科学性”、“时事”)。所以,深访问题,应充分注意简明、口语化、通俗化,如果有几重意思应分几个问题而不要合在一起,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者标签化的词汇与语言。
诱导性问题则是在问题中可能隐含了某种价值判断,会直接诱使受访者接受这种暗示,可能导致诱发的认同。比如问题中说“儿童比较没有判别力,比较容易受广告中的色情倾向的影响,我想知道您对这些人物身体较暴露的广告片对儿童可能的心理影响有什么看法?”在某种意义上说,诱导性问题是一种潜隐的是非题,而且导致一种由访问者操纵的结果,是应该避免的。即使在测试某个具体产品或者策略创意的时候,应避免用褒扬之词直接描述产品,而应用相对中立的语言,但测试广告语内容则属对语言本身的测试不在限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