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所有制和治理结构都反映了卡尔?贝塔斯曼的信仰,即金钱一定要成为产生社会公益的手段。莫恩家族依然掌握着公司17 3%的股份,但是公司的大部分股份(57%)是由慈善机构贝塔斯曼基金会掌握的。贝塔斯曼基金会和莫恩家族的投票权结合在一起,由贝塔斯曼管理公司掌握。[25]
在米德尔霍夫打算将贝塔斯曼集团发展成为全球传媒网络集团的时候,他与构成贝塔斯曼本质的信仰和实践发生了冲突。为了实现业务间的相互协调,米德尔霍夫试图在公司中引进中央集权化,但公司原有的分权化和企业家精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26]公司里的人们已经对分权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共识。当米德尔霍夫公开宣称出售有利可图的报纸以增加购买网络等相关业务的资金时,他就已经与其他人疏远了,因为这件事情从没有在内部讨论过。[27]
米德尔霍夫努力使贝塔斯曼成为一个传媒娱乐公司,他想结束公司传统的教育书籍出版业务,并且决定将贝塔斯曼的施普林格科技出版集团(Springer Verlag)售出,这是一家以学术期刊和教材为主的出版集团,它也被看做是公司将追逐利润和社会公益较好结合的典范。尽管这个公司是盈利的,但这依然不符合米德尔霍夫的构想。[28]
米德尔霍夫努力使贝塔斯曼公司成为全球性的公司。他公开发表声明,目标直指公司的德国性。他的声明在《纽约时报》引起了回应:“传媒巨头贝塔斯曼集团的总裁托马斯?米德尔霍夫意欲澄清这样一件事实:贝塔斯曼不再是一家德国公司。他说:‘随着贝塔斯曼音乐集团和兰登书屋落户美国,我们真正地成为了全球化的传媒公司。’”[29]《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也用类似的笔调写了如下的话:托马斯?米德尔霍夫说从内心讲他是美国人。德国传媒巨头贝塔斯曼集团的这位46岁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对美国的事情表现得很狂热。“我喜欢美国,”他说,“我认为我是一个拿着德国护照的美国人。”[30]在米德尔霍夫看来,贝塔斯曼集团要完全实现他的设想,即将公司变为全球性的传媒娱乐公司,还需要一种新的所有制和公司治理结构。起初这个想法似乎得到了莫恩家族的支持,但是米德尔霍夫并没有花时间去执行它,并且他的继任者很快就结束了公开募股(IPO)计划。
在这四年里,米德尔霍夫在战略上、管理上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举措上使得他与公司疏远了。公司内外曾经对他寄予厚望,但是他改变了贝塔斯曼的核心和本质。米德尔霍夫的突然解职和一个改革性没有他强的CEO接任,再一次表明当改革与根深蒂固的公司身份特征相冲突的时候,激进改革的施行是如何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