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询、跟进及意外问题的处理在提纲拟定的基本题之外,讨论过程中会形成深入发展新的提问的需要,这种需要导致了探询、跟进及意外问题的处理需要。
1探询问题
在许多对话与讨论中,与会者所提供的陈述与评论可能有多种含义。有时一些人是故意这么做,另一些时候讲话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探询是厘清含义的重要工具。典型的探询方式如表411所示。表411典型的探询方式
——可不可以请您解释一下您这么说的意思?
——可不可以请您给我举一个例子?
——还有其他因素吗?
——我还不能完全理解您的意见,可不可以请您多说几句?
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需要探询的。主持人要考虑一下作某类探询的结果是不是有用,而且还要考虑探询会对整个会议长度的影响。
探询策略如果在会议的早期运用,会给与会者一种讯号,也就是大家发言时表达的意见要具体、准确、细致,这会在后期会议的进行中帮助与会者改善自己的表达方式。
2跟进问题
并非在座谈会中所询问的所有问题都是处在同一逻辑高度上的。有的问题属于基础问题,有的则属于跟进性的问题,我们把这种询问问题的方式叫做递进式询问法,即一步一步深入的提问方法。
与探询式问题的即时产生相比,跟进式问题一般是会在预先有所规划的,例如针对某项事实,需要跟进大家对此的解释、怎么看、实际上怎么做的;针对某个问题,需要跟进探讨原因、解决方案;针对某种状况,需要跟进探讨起因、后果;针对某项刺激因素,需要跟进探讨反应。但并非所有跟进式问题都是事前拟定的,尤其是需要经过多种解释与澄清才会讨论清楚的问题,事前规划也只是一个方向,具体的问题均会在互动中形成与发展。
需要主持人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跟进式问题是针对某个人提问,还是针对所有人。原则上来说,座谈会中的基本题是要针对每个人问的,而跟进题则可能针对:1)提出问题的那个人或几个人;2)提出问题人之外的其余人。前者适用于澄清与解释,后者适用于评论与认同程度判定。典型的跟进题如表412所示。412一些典型的跟进题
——我们社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跟进)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不断探询)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今天大学生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跟进)我们怎么看待这些问题?(跟进)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跟进)你们期望社会应为大学生们做些什么?
——目前这个家电品牌与同类品牌比处在一种什么样的位置?(跟进)这个品牌最强的是在哪些方面?最弱的是在哪些方面?(跟进)对于它的弱势方面,应该首先着手改进的是哪一点?
3未经拟定的即时问题
主持人、助手或者客户人员在会议进行过程中产生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完全在拟定的提纲内容之外,但看起来似乎对于本项研究很有价值。为防止影响整个规划好了的座谈会议程,主持人可以在座谈会的结尾处考虑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也可能有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果附着于内容相近的部分并不会对会议进程有重大影响,也可以有一定的灵活处理,尤其是在有多组座谈会而以首场座谈会作为实验组时,允许主持人有适当的尝试。
问题限制的多种因素对于问题的限制通常来自于时间、注意力、清晰性加上文化与语言因素。
1时间与注意力的限制
焦点团体座谈会通常会延续60~120分钟。对于青少年研究,某些产品的现场测试或者较小的主题研究,所需的时间可能会更短。当然也有一些更长一点的座谈会。但是2小时是适合大多数人的生理或心理的承受限度的。除非有某些特殊的安排,使得大家对于时间的延长并不感到不满,比如提供午餐或晚餐。
为了控制会议时间,提纲起草人应对各类问题所占用时间及时间分配有所计划。前面我们提到按时间长度区分的问题类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来探讨一些具体的分类问题所占用的时间,如回答某个事实方面的问题通常会很短,在一分钟左右;举例或探讨某个情景,会延续5~10分钟;讨论、比较或反证,会延续10~15分钟;活动、参与式研究、回应式讨论、分享性讨论,通常会超过15分钟。
在实际的会议进程中,经常会出现超时现象(相应的缩短时间的现象则较少),提纲起草人或主持人应对此有所规范,对于在超时情况下哪一部分问题是可以在时间上有所压缩的应做到心中有数。压缩时间的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是对于某些非核心问题,使用一个一般性的询问,只听取与会者中积极分子的回应意见,而不再等待或催促每一个与会者的回应,或者使用多重回应的策略。
2概念清晰度的限制
除非与会者真正明白我们所问的问题,否则很难达到焦点团体座谈会的目的。所以为了提高会议效率,追求良好的讨论效果,研究人员在研究座谈会提纲的时候,要认真琢磨我们在提问时所使用的概念及问法的清晰性。其实,我们平时使用的许多词汇,比如领导(是上级、领先、高水准)、质量(产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价值(价格、效用还是个人理念)、满意度(对事实的反应,还是情绪上的满足)等等,都并非真正有一致的定义。
3文化限制
当你分别处在老人或者中学生中,互联网公司经理或是保险推销人员中,都市人或是农民中,中年妇女或者少女群体中,你会发现不同群体从各自关注点到沟通风格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差异。比如,你不大可能完全控制住一个农民消费者按照你的意思进行讨论,他会更加按照自己的思路发表看法,甚至不受你的指示的阻击。而对“新新人类”,他们会蹦出许多一个30岁的主持人不太明白所以然的“新新词汇”,有不少也许需要“探询”一番才会明白,但过度探询会让与会者与您加深心理隔阂,反而会负面影响到会议效果。因此,对于提纲起草人以及主持人来说,在不同组别的座谈会前收集背景资料,接触类似人群,了解与会者的背景文化十分重要。事实上,一旦你的提问方式表现出太大的文化差距,就很难调节好会场的互动气氛。
4语言限制
在中国,最重要的语言限制来自汉语方言。除了与普通话较为接近的北方汉语语言区(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外,其他的最主要的方言区为四川话(与其接近的有云南、贵州、广西的桂柳地区、湖南、湖北)、粤语(含海南、港澳、广东的广州、雷州潮汕三个风格语言区)、客家话(含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一部分)、闽南话(厦门漳州、台湾地区)、闽北语(福州及附近)、吴语系(苏南、上海、浙北)、温州语、江西话、淮扬语(安徽、苏北)。有些方言体系(如粤语)不仅仅在发音上,同时在语法上与其他方言体系和普通话存在一定差距。除了汉语方言外,在部分地区也存在着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语言(维吾尔语、蒙古语、朝鲜语、藏语等)。在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样的大都市,某些针对国际社区的研究还需要英语、日语与韩语。
理想的提问方式应适合方言区的语言习惯,而主持人则应同时具备方言与普通话的会话能力,至少可以听懂方言。事实上,要求与会者使用非自己日常用语的方言、民族语,而改用其不熟悉的其他语言,不仅仅会降低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同时会对其适当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限制。
如果需要把问题翻译成为另外一种语言,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尝试让第二位翻译人员尝试将问题译回,以确认翻译的准确性。但现场使用翻译帮助下的会议主持则很不合适,其会议气氛会很难调动。
5针对文化与语言限制的对策
在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与会者或不同文化的与会者进行多组座谈会的情形下,建议针对人们的受教育背景、方言特点而设计出平行式的问题,作为对不同组别与会者使用的对应性问题。这些不同问法应保持在含义上的最大限度的一致,同时能为特殊组别的与会者充分理解。这些平行问题既可以是换了一个适合理解的问法,也可能是另一组适当的方言表达法。
在对应研究中(如大夫与患者,中学生和他的妈妈),则要注意问题变成了角度的转换,例如对中学生,“你自己的零花钱最多花在什么地方?”而对中学生的母亲则是:“你孩子的零花钱最多花在什么地方?”
提纲中的间接推动因素在座谈会的提纲中不仅仅会有直接推动对话的问题,也有一些让与会者书写、绘画、口述、讨论、游戏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使与会者感到有趣,同时也可以激发大家心智的另外一些部分,从而达到充分表达与会者所见所想的目的,对于某些与会者来说,这类方式也许能让他们更自然、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排列、排序、选项选择、概念关联图示
排列:可以请与会者口头讲出与相关问题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由主持人或其助手把这些要点记录在黑板或大纸上;也可请与会者把相关问题的1~3个要点写在预先备好的纸上,然后请他自己或由主持人助手读出,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讨论。
排序:针对5~12个列出指标的估值。可以使用已经整理完的由与会者排列出来的书面要点,或者事前准备好的(依据以前的研究经验或理论模型)指标,然后使用由数字与形容词组合的量表(3级、4级、5级、6级、7级、10级、12级等)让与会者来进行排序。在大家排列完后快速读出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为避免与会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应注意在大家都已写完后才让与会者读出来。虽然,在后期分析时,对这些排序结果也可以进行必要的统计,但要特别记住,在这里排序或估值不是为了统计的目的,而是为了促进讨论的进行。主持人特别应该关心的是:在与会者中对哪些方面较有共识?有哪些特殊情况影响到特定的排序与估值?有谁对别人给出的分值特别惊讶?有哪些指标未引起大家的重视?有人因为与会者间的讨论而想修改自己的分值么?哪些讨论有这种促动效果?因此,主持人在这一活动随后可以使用这样一些跟进性问题:哪些是我们可以同意的?对这一点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有什么东西让你感到吃惊吗?在听完其他人的报告后,你现在想对你自己的分值作什么修改吗?表413列出了一个典型的排序或估值表。表413典型的排序或估值表(社区幼儿园目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