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何设计焦点团体座谈会提纲(7)

4使问题简明

研究新手会乐意把座谈会的问题弄得很复杂,但实际上最好的问题应该是最简明的问题。在这里,明了应是第一位的,问题应该清楚准确地传达单一的意见,而不应该使人有多重理解;在明了的基础上追求简洁,比如可以直接询问“在你看来,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必询问“请你详细描述一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哪些要件?”易于引起歧义或理解困难的问题,使得与会者有一种捉摸不定、信心不足的感觉;他们发表意见时又可能受到主持人或其他与会者的评论;这些感受都会抑制或打断他们的思路。

简明的问题直指问题的核心,而不附带暗示、假想、提示、多义词或者特别说明,反而易于引起与会者不附设前提的讨论。但简明不意味着天真、幼稚的问题,相反它是一种成熟的精练。判断简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是否易记,从而是易被与会者接受的信息,即使有某些与会者跑题,其他与会者也会知道讨论的本来主题是什么。

5谨慎举例

有一些主持人会喜欢举例,以帮助与会者进行讨论。但是举例也有它的缺点,最重要的是举例会让与会者的思路受限。当主持人举了一个例子以后,有些与会者会以为所需要讲述的是与这种例子类似的情景,也有人因为这一例子与自己情况相似而干脆省略讲述自己的情况。因此,应当尽量不要在启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时使用例子,但可以在大家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为了在某个点上特别要作深入探讨,因此使用例子加以推进。

与此类似,来自其他与会者的评论及意见也可能会限制到其他与会者的思路,特别是如果与会者中有某些“专家型”的人物时,大家提供的一些生动的经验,吸引人的故事可能会主导到与会者的情绪与思路。这时,最可取的方法是主持人应再次重复会议此时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把讨论重新引回原定轨道。

问题的顺序如何排列焦点团体座谈会是一种模拟的互动情景。与一对一的访问不一样的是,观点的发表是在受到他人影响及可以对他人发生影响的案件下进行的。在会议进行中,与会者可以发表观点、评论,听到别人的观点、评论,彼此之间对某些问题可能有一致或不一致的观点。正因如此,安排好问题的顺序,可以使与会者之间观点的相互影响以适当的方式进行。

1提供背景信息

需要向与会者提供清楚、简明、一致的信息,使与会者了解座谈会的目的、资助者/客户、会议结果的用途。这些信息可以在过滤的时候提供。当然也可以在会议进行的开场白处提供。这部分的信息要用简短干脆的方法提供,不要拖泥带水。许多专业调研公司的主持人已经有了一套较为格式化的开场白,可以非常简明扼要地达到介绍背景信息的目的,只要根据本项目的特点稍加改进即可。

关于项目客户,在许多情况下不易直接提供。因为不少中国公众会把主持人与调研公司看做是客户的人,这会刺激典型的“面对厂商效应”——要么尽量把问题夸张,以谋求服务利益,要么尽量把问题缩小,以表示欣赏厂商听取消费者意见的姿态。因此可以把这一部分内容模糊化为“受一些相关厂家的委托来一次研究”,同时要特别突出专业调研机构不代表任何机构,它只是用一些专门的方法来帮助厂商了解消费者/用户的想法。

2把一般性问题放在特殊性问题的前面

大部分情况下,提纲中问题是由一般性内容逐渐过渡到特殊内容。如果要了解消费者对于某特定房地产项目广告的印象,提纲开始处的问题会是与会者留下印象的房地产项目,这些项目的广告,通过什么媒体或场合获得,然后再特定到目标项目及其广告,甚至会进一步就该广告中的广告词、形象使者、画面风格进行讨论。

一个实例是,为了了解消费者是如何饮用夏威夷的Kona咖啡的,主持人在开始讨论的问题都集中在食品及饮料方面,当一位与会者提及到Kona咖啡时,主持人趁机转而讨论到消费者是如何饮用以及在什么时候饮用这一咖啡。笔者在进行一项中学生自行车研究座谈会时,也是以大家最喜爱的运动开始,当有人提及到自行车这一项时,主持人随即就此切入到自行车运动这一主题上,就与会者平时如何骑自行车及在不同场合的骑行方式进行讨论。

3把涉及正面的问题放在涉及负面的问题之前

在许多场合,我们对一个问题的正面和负面都要加以探讨,比如一个商店服务的长处与短处,某种商品的优点与缺点,某个品牌在同类品牌中的优势与劣势。但是在提问顺序上,应把正面问题的提问放置在前。通常某类产品用户、某种服务的顾客、某个学校的学生、某个单位的员工都不难挑到自己日常经验中对于我们要讨论的目标事物的毛病,有些与会者甚至在座谈会的开头就急于把自己的批评意见表达出来。当然,需要记住在中国许多用户座谈会本来就是当做“挑毛病”会来开的,“用户意见箱”也主要是作为投诉工具用的,所以有些消费者看到是用户座谈会,可能在事前就准备了一大堆问题和意见。我们会提供这种意见的表达机会,但应先从“说好话”开始,即使有人一开始就急于表达自己的负面意见,主持人应及时地使用阻击策略,“您的这种意见我们一会儿会详细探讨,不过我倒想先知道你觉得这种产品给您带来过什么好处吗?”

但这种阻击策略不一定总是有效,因为当有其他消费者提到某项产品的优点时,另一位对此有相反体验的消费者就可能会急于反驳,这种反驳会引起争议从而阻断对于该产品其他正面特点的讨论,这时可行的转移策略应该是主持人使用柔性控制的策略转移争论焦点,主持人也许可以说,“××朋友刚才表示了一点与××不一样的看法,我已经记录在案了。一会儿我们还会讨论这个产品的一些其他的不足。但现在我希望另外的朋友谈谈看你们认为这个产品还具有一些什么样让您感到欣赏或者还不错的地方。”

4把未提示答案的问题放在有提示答案的问题之前

有时候,主持人碰到的困难是:提示吧,会限制与会者的思路;不提示吧,与会者几乎没有太积极的回应。这时候要预备的策略是,首先准备未提示答案的问题,如果这一提问方式未奏效,就可以将准备好的提示提供给大家(有时是例子,有时也可以是书面的一些选项),请大家选择、反思或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考虑。

但是如何来提示与提示问题是否均采用,可能会形成一种讨论较为纷繁的现象,因此可以用总结性的方式让与会者指出“大家认为在刚才进行的讨论中,哪一点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对于主持人后来进行分析时的一个重要的帮助,因为不少主持人往往会把大家提到最多的点当作最重要的点,虽然这常常是正确的,但并非总是正确的。

5优先使用与会者的语汇与分类方法

在起草提纲时,起草人会参照专家或其他研究项目中的类似提纲,或者完全自己思索形成某些词汇或分类。这在初期起草阶段并非绝对不可以采用的一个策略。但一个更好的方式是设计了一个发掘与会者自己的词汇及分类方法的程序,例如可以要求与会者口头说明或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在考虑选择某种产品时常考虑的2~3个因素,主持人将这些因素抄写在一张大纸或是黑板上,可以请提出这些分类的与会者说明自己的提名理由,然后可以进行两项尝试:1)把其中某些项进行合并与归类,同时询问与会者是否恰当;2)将事前拟想的一些词汇及分类方法,征询与会者他们是否觉得自己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如得到与会者认同则也可以列出。在完成这个“全家福”工作后,可以请大家再挨个从上面或在另一张纸上指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或几个因素;也可以对每一个类别指明其重要性,其结果可由记录员记下,或由每个与会者大声读出并介绍其作如此给分的理由。

可以考虑的另一策略是,在按上述程序获得一个完全由与会者提供的分类清单后,再提供事前拟定的分类清单,然后让与会者来选择他们更能接受哪一个分类清单。但是如果在有多组座谈会的项目中,这种选择有可能会导致后期分析上的困难,因此建议应该使用上述的融合程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