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驻北京的两位找到了位于鼓楼附近的一个四合院聚会,不是豪华的那种四合院,而是胡同里面的那种小院子,进去的时候,需要经过门口火眼金睛、穿着统一志愿者制服的大妈大婶们的检验。不过他们倒是乐在其中,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
晚餐的话题当然离不开奥运。原来当中的一名美联社的摄影师一早已经知道谁是火炬手,因为彩排的时候他们可以拍摄整个过程,只不过大家遵守保密协议,从来没有泄露过这个秘密,不像韩国那家电视台,迫不及待地把彩排的画面提前播放,很是没有职业道德。另外一个做财经报纸的美国同行马上大叫,你应该早点告诉我,我可以买李宁的股票,不过很快,他马上自我纠正:不行不行,这算是内部交易吧。不知道有没有人在开幕式结束后特别去买了李宁的股票,在股市低迷的时刻,那可是一枝独秀呀。不过很佩服这位同行,可以如此快速地找到一个新闻切入角度。
话题很快扯到了开幕式上的“假唱风波”,之所以会成为话题,是因为在当天下午,开幕式的音乐总监在接受访问时透露,大家在开幕式听到的声音,原来不是那个穿着红裙子的女孩子林妙可的,而是另外一个女孩杨沛宜的,原因是领导认为,杨沛宜的样子不够美,林妙可的声音不够甜。
迟到的《纽约时报》记者告诉大家,他们找到了林妙可的父母,并且采访了他们。报道在第二天就会刊发。这一点我是非常佩服这些报纸同行的,虽然我觉得,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在一个小圈子里面,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各种事件的当事人,当然,这要归功于他们那些年轻的中国助理。
林妙可的父母说,他们也是在开场前15 分钟才知道自己的女儿是领唱,因为孩子是被要求不可以透露彩排内容的。虽然妙可的父亲当时觉得,歌声不像自己女儿平时的声音,但是也觉得可能是技术原因造成的。他们也是看到了有关访问出来之后才知道的。他们已经告诉了妙可,声音不是她的,而妙可表现得并不在乎,她的父母说,妙可和沛宜本来就是好朋友,当时准备唱这首歌的,有十个女孩子备选。妙可的父母说,同样不在乎谁唱,他们只在乎孩子有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
其实当时关于开幕式还有一个话题,就是大家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焰火,使用的原来是计算机效果。不过对于我的这些同行来说,这个话题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多的讨论,他们的关注点都放在了两个孩子身上。而在饭桌上,我听到的最多的感叹,就是“poor kids”,可怜的孩子。
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这则新闻引发西方主流媒体关注的原因,因为里面涉及未成年的孩子,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孩子,显示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取向。我想,两个人合作完成这个节目同样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大家现在所知道的理由:一个声音不够好,一个样子不够漂亮。对于那些主张对待孩子要鼓励、爱护的人们来说,这样的理由是否有点点残酷?
对于我的这些外国同行来说,电视台播放的画面使用了计算机特技,并不算是一个太特别的做法,毕竟大家都明白,整个开幕式就是一场盛大的演出,而事实上,现场的焰火燃放非常顺利和成功,至于假唱,也不算是大新闻,2006 年冬季奥运会那个70 多岁的主唱者也是假唱,因为年纪和天气的问题。毕竟大家看的是一场show,如何定义表演,尚有讨论的空间,当然,那次假唱的前提是,声音还是演唱者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