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的工作处境,很多内地的同行会无奈地笑称自己是“新闻民工”,这样的称呼,其实也是建立在一种职业有分高低的基础上,因为当我们在说,农民工或者其他那些在制造行业,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而拼命工作的年轻人的无奈的时候,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机会,或者为了理想,而不计回报,不计时间的付出和压力,因为有了“理想”两个字,就好像变得高尚一些,于是那些加班工资、超时工作、基本工资这些具体量化的标准,一下子和这个行业没有关系了。也因为这样,很少看到媒体对媒体这个行业本身进行自我监测和批评。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逆来顺受,或者说习以为常,导致整个媒体行业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对于个人权益的忽视,而这往往会影响媒体如何看待劳工问题的视野。
比如,在《富士康,关注劳工本身》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为何媒体在报道富士康问题的时候,缺乏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再比如,企业社会责任(CSR)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汇,不少企业也乐于使用这样一个词汇来营造自己的公共形象。但是仔细想一下,媒体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放在企业如何回馈社会这个层面,好像慈善、公益事业的层面,却很少去想,所谓的社会责任,一个最基本的责任,那就是对企业里面的每一个人负责。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把慈善公益的捐赠放在了员工身上,会不会被视为缺乏社会责任?同样的,因为缺乏从个体出发的思维方式,眼光过于远大,媒体甚至看不到,所谓的“血汗行业”是一个普遍问题。
香港的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在出席“香港报业公会2009 年最佳新闻奖”颁奖仪式时,在致词里面特别提到了记者的待遇问题,他指出,因为记者的工资没有吸引力,因此很难留住人才,导致传媒机构青黄不接,从而影响新闻质素。唐英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感慨,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少记者反映,如果要成家立室、生儿育女,资深媒体人最终只能选择转行。
这是香港媒体行业的现实,我不止一次被问,为何香港的女记者这么多,因为中国社会对于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依然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看法,要担起抚养家庭责任的男士,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得不做出比较实际的选择。
说到对新闻素质的影响,缺乏资深人才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记者是一个讲求经验的职业,在某一个问题上花的时间越多,看得越多,当然会有相对深入的理解,而且也更加擅长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寻找事件背后的脉络。拿中国的劳工问题举例,一个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30 年的记者,当然会更加容易看到问题所在,因为他会飞快地把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尝试去看,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改变了,哪些地方却还是停滞不前。而且,刚刚入行的记者,很多时候会由于过于投入,从而忘记了恪守中立的原则,使得面对受众的报道充满个人色彩。
但是,影响新闻素质,人才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怎样的编辑方针,才是最终决定一家媒体新闻素质的关键。编辑方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新闻主管人员的影响。而编辑方针,最终也影响着新入行的年轻记者们,让他们带着理想进来,很多时候却失望地离开。